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環球好評

金波:中國的民主化和台灣的作用

【大紀元12月2日訊】台灣的「寧靜革命」

美國總統布殊十一月十六日在訪問日本時說:「現代的台灣自由、民主且繁榮。台灣全面擁抱自由,帶給其人民富庶,創造出一個自由民主的華人社會。」布殊並向北京喊話說:「不應害怕社會內部的自由」,「自由社會也符合你們的利益」。布殊這些講話被解讀為專制的中國大陸應以台灣為榜樣,實施民主化,或者說,台灣應為推動大陸的民主化而盡自已的責任。

中國大陸自從提出「四個現代化」以來,有識之士就接著為其補上關鍵的一句:還要民主化!在中國大陸開始實施改革開放的七十年代末,兩岸的政治體制相當相似,即都是一黨專政。從蔣經國晚年開放黨禁和報禁之後,台灣社會的民主改革迅速發展,僅用十餘年的時間,就將台灣由專制社會改變為民主社會,更難得的是,其間並沒有流血,也沒有妨礙經濟發展,達成了「寧靜革命」的目的。

中國大陸民主化的兩層思考

中國要由專制走向民主,就像要將國營企業轉變為民營企業一樣,操控得不好,副作用會很大。因此,中國實現民主化的路怎麼走,確是需要集思廣益的。

從中國內部來看,要思考的主要問題有:一,實現民主化的過程是怎樣,要付出多少社會成本?二,中國民主化的模式是什麼,也就是結合中國的國情,找出一個最能在中國體現民主優越性的民主制度。三,推動中國民主化的時間點為何?也就是中國實行民主化的條件成熟了沒有?

從兩岸互動來看,台灣實現民主化的過程和成果是相當成功的,無疑是大陸的寶貴樣板。但是要思考的問題有:一,大陸的民主化過程是否可以做得和台灣一樣,甚至比台灣更好,過程更平和,社會成本更小?因為中共一直在嚇唬中國的老百姓,說中國人的素質低,一搞民主就天下大亂,就會有數億難民外逃。中國各界民眾要認清的是,只要事前有充分的準備,認知到搞「暴民革命」不但危害國家,也危害自已,會走向民主本意的反面,大陸的民主化不但可借監台灣經驗,只要大家齊心,可能會做得比台灣更好。二,台灣怎樣更好地發揮民主自由的優勢,在兩岸的政治鬥爭中始終掌握優勢,並且要將如何為大陸實現民主化作出貢獻這個問題提到日程上來。

台灣提供了民主監督的樣板

中共的喉舌經常報導一些台灣的事件,來證明「民主等於亂」,這是共產黨慣用的「攻其一點,否定一切」的宣傳手法。

大陸目前民怨最大的方面之一是官場腐敗。民主化有助遏止腐敗大潮。看台灣的兩個例子就清楚了。不久前被揭發出來的總統府副秘書長陳哲男貪污了在台灣工作的泰國勞工的薪資的事件,不但他本人將會對此負上責任,而且執政的民進黨的聲望因此受到重大衝擊,並且使得眼下的縣市鄉長選舉處於極不利的境地。目前中國大陸,官商勾結壓榨民工、扣壓民工薪水的現象遍地開花,和台灣陳哲男事件相比,只是九牛一毛之比,但是中共的官員卻官照做、財照發,這說明瞭什麼?

年前,台灣的衛生署長塗先生被人指控在KTV唱歌時舔了一位服務生的耳朵,當時塗署長幾乎要為此丟官。雖然後來被證明是指錯了人,但是從這件小事可以看出,對岸的共黨官僚就「幸福」多了,舔一下耳朵算什麼啊?包二奶三奶的、大肆嫖妓的,也只是「生活小節問題」,老百姓對此只能在背後發發牢騷,奈何不了他們。台灣就是因為有了民主制衡機制,所以官員不敢亂來。台灣這些事例不但說明民主不會導致亂,而且使社會變得更透明有序。

推動中國民主的時機成熟

從推動民主自由這個偉大的事業的角度來看,兩岸問題不是被中共扭曲的「台灣問題」,而是中國問題。雖然中共目前掌握著中國大陸的統治權,壟斷著中國大陸的一切資源,但是由於其政權來源的合法性一直存疑,並且近年來由於經濟的發展反而導致了以前沒有過的巨大的貧富分化,使得中共統治的理論基礎──馬列主義理論的主要支柱平均主義,變成動搖中共政權根基的貢桿。

中共目前在中國大陸的統治已出現瓶頸,大陸的老百姓已開始認識到,要搬掉腐敗、貧富兩極化、壓迫剝削等等壓在他們頭上的大山,「黨的領導」不僅不是良藥,而且是毒藥,唯有中國實現民主化一途,人民才會有尊嚴而均富的生活。目前中國各地各種形式的維權運動已不再是處於幼稚狀態,在中國推動實現民主化的時機已成熟。對台灣來講,使用民主自由作武器來「反攻大陸」的時機已來臨。

台灣要善用民主的武器

台灣今天要盡量向對岸宣示民主自由是不可抗拒的歷史潮流,要以台灣的事實作榜樣,敢於大聲地呼籲對岸效法台灣,台灣各黨派過去在這方面做得很不夠。而對岸的中共,不論表面如何強大,在制度面上都不敢向台灣喊話,這就是中共的外強中乾。

但是,除了民主武器之外,建設堅實的國防來自衛也是十分必要的。如果認為只要一味讓步來討好中共,就可換來中共的「善意回應」,那麼不僅會將民主台灣淪陷,也會使大陸同胞享有民主自由的日子向後推遲。國民黨半個多世紀前因相信共產黨的「善意回應」而丟了大陸,今天不要再為了一黨之私,藉口反台獨而實質上做出損害台灣的事,最終使台灣的民主自由喪失在「一國兩制」的專制牢籠裡。

──原載《爭鳴》2005年12月號(//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