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tvsmo.com

中研院研發血液檢驗法可快速判斷肺癌療效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12月19日報導】(中央社記者林惠君台北十九日電)肺癌已高居台灣女性癌症首位,目前使用的診斷與療效評估需數星期才能得知療效。不過,中研院今天發表一份研究指出,已搜尋到數個基因標記,並發展出一套檢驗法,可從一毫升血液中,偵測肺癌細胞,判斷治療前後細胞數目改變,在兩、三天內可判斷肺癌療程是否有效。

中央研究院上午發表94年第 4場研究成果記者會,由國衛院院長吳成文、台大醫院副院長楊泮池、中研院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研究員白果能等人共同發表「肺癌療效之快速評估與預後」研究。

自1982年起,癌症居國人十大死因之首,近數十年來,歐美與台灣的肺癌病患明顯有增加趨勢,肺癌已是目前國人最嚴重的癌症死因。儘管近年來醫學有傲人的進步,但肺癌療效仍不佳,絕大多數肺癌病患在就診時已屬晚期,能夠接受開刀治療的僅占 20%,而整體肺癌治療 5年的存活率也僅有10%至15%。

研究指出,目前肺癌的診斷與療效主要依賴不十分靈敏的影像法,如 X光或電腦斷層法,沒有任何有效的診斷標記,所以也沒有可靠的治療評估方法。又因為評估肺癌治療是否有效,須經數個療程或數星期之久,再以影像法評估腫瘤是否縮小。

白果能指出,化學治療肺癌要一、兩個月才能知道療效。不過,這項長達 9年、臨床研究對象包括60位肺腺癌患者,使用癌轉移研究,已搜尋到數個基因標記,並發展出一套利用聚合脢連鎖反應來定量檢測基因標記的方法,經由抽血檢測治療前後血液中癌細胞數目的改變,以判斷肺癌療程是否有效。

這項系統經過長期追蹤病患的療效,已證實可準確並快速判斷肺癌藥物處方對病人有無療效,及預測病患治療後的成效。

這項發現不但可補強現有癌症分期法的缺失,並在癌症治療後兩三天內判斷藥物或療法是否有效抑制癌細胞的生長與擴散,如發現藥物無效,可立即換藥,避免副作用,並爭取治療時間。

至於這項新發現是否可擴及到肺癌的早期診斷,楊泮池指出,這是有potential(潛力),不過要當早期診斷的依據,需要有好的、前瞻性的臨床證明,目前沒有更強的證據,要保守一點。

吳成文補充表示,血液檢驗法比目前影像法檢驗還敏感,不適合進行早期診斷,「會產生困擾」,這對已罹癌的病人比較好,不適合對正常人診斷,因為癌症細胞要到一定數量才會危及人體,不一定以血液檢驗到有癌細胞就代表罹癌,目前不會把這種方法定位為診斷是否罹患肺癌方式。

他舉例,就像是有人被檢驗出得心臟病的機率比常人高20倍,但並不表示此人就一定會得心臟病。

楊泮池會後接受媒體訪問時指出,這種檢驗法檢測一次約新台幣一、二千元。

吳成文說,有關檢測儀器部分已與廠商接洽,這項研究貢獻已技術轉移到6家生技公司及20多所國內外學術研究單位。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