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12月18日報導】(中央社記者黃淑芳台北十八日電)台灣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與台灣大學工作團隊日前在台灣西南海域深達1000至1200米處進行拖曳海底地貌拍攝,發現許多碳酸鹽礦物集合體,分布區域達數百公尺寬。地調所表示,這是台灣西南海域極可能蘊含天然氣水合物的間接證據,證明西南海域海床下蘊藏豐富的「可燃冰」資源。
地調所去年開始推動為期 4年的「台灣西南海域天 然氣水合物賦存區地質調查研究計畫」,與台灣大學、海洋大學、中央大學、成功大學、中央研究院等學界組成的研究團隊,在西南海域進行各種海域地質、地球物理與地球化學等整合性調查,所有的研究成果均顯示調查區域內確有類似天然氣水合物存在的徵兆,但無法拿出看得見的實證。
為了在台灣西南海床表面探看究竟有無天然氣水合物露出的可能證據,地調所與台大合組的工作團隊,在美國木洞海洋研究所(Woods Hole Oceanographic Institution;WHOI)研究員協助下,在9月、10月利用國科會研究船,在西南海域 8個甲烷含量異常高的地點 進行10條測線的拖曳海底地貌拍攝工作,蒐集上萬張水深1000至1200米的海床地貌照片;這是台灣國內首次在水深1000米海域成功拍攝到海床地貌與海底生物的照片。
地調所表示,經過國內國內海洋地質專家仔細判讀,在照片中發現許多隆丘狀、筒狀、錐狀碳酸鹽礦物集合體,和化學自養性生物群的遺跡,這兩者的存在都可說是天然氣水合物存在的徵兆,但並沒有拍到天然氣水合物直接露出海床的模樣。
地調所預定明年起向美國木洞海洋研究所分階段引進這套拖曳海底照相系統,希望能讓這套技術在國內紮根,讓台灣國內海洋科學界利用這套可應用在海洋地質、資源、化學、生物、生態等全方位調查的設備,從事更廣泛的海洋資源與生物資源調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