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港山東南側的山麓谷地,一般人稱之為「後山」,與台北市繁榮的信義區僅一山之隔,然而因山勢阻隔,交通不便,發展較為落後。後山的聚落分佈於狹長的四分溪溪谷,居民臨山而居,以務農為生,開墾的歷史約兩百年。
直到三十幾年前,南港山的後山地區都還沒有道路可行駛車輛,只能憑著羊腸小徑與外界聯絡。昔日居民翻越南港山,至前山的市街販售農產品,同時採買生活日用品,在南港山區走出幾條越嶺的古道。「樹梅古道」便是其中的一條。這條古道翻越拇指山附近的鞍部,通往三張犁一帶。樹梅,就是「楊梅」。這條古道途中經過一片樹梅林,因此被稱為「樹梅古道」。
樹梅古道的登山口位於研究院路四段181號下方溪邊的「坑頭土地公廟旁」。從馬路上循石階往下走,過一水泥橋,隨即來到廟前。土地公廟是樹梅古道最直接的證據。根據南港區公所的網頁資料,這座土地公廟是清咸豐年間由鄭清雲、林春梅、林蓮春等人獻地而建的。
土地公廟前懸掛的解說牌則說這座廟的廟齡已超過200年。若推算,則建廟年代應在嘉慶年間。嘉慶、咸豐相隔四、五十年,不知何者為是?這解說牌也是南港區公所立的。土地公廟已重建,廟宇雕飾精美,毫無古意,令人惋惜。
解說牌提及,剛才我經過的水泥橋是昔日保甲路的石拱橋,已有68年的歷史。這條樹梅古道曾是日據時代的保甲路,其前身則是一條具有200年歷史的古道,可通往三張犁(吳興街一帶)。古道的歷史大約與土地公廟同時,倘若沒有二百年,至少也有一百五十年。水泥橋也已改建,舊貌全失。
從土地公廟前的竹林小徑往上走,隨即陡坡而上,沿途設置繩索可供人拉持。山路兩旁有農民種植的竹林,不久,坡度趨緩,前方出現整片樹梅林。我二月份來時,樹梅尚未開花結果,當時行經樹梅林,渾然不識樹梅;六月份特地再來一次,卻晚了一步,樹梅果子已灑落泥土,沿途只見地上紅紅一顆顆果子。季節已過,能拾撿的只剩零星而已。樹梅產果,大約在四至六月。
第一次走樹梅古道,對樹梅無印象,印象深刻的反而是沿途茂盛的蕨類,佔據整面樹林的地表。南港山前山的虎山溪步道以賞蕨著名,但蕨類只出現於步道旁,零星點綴而已,但在這裡卻是優勢的物種,形成數大便是美。我在前山還不曾見過這麼整片的蕨色之美。
上行,山路曲折繞往溪谷,轉入更幽靜的森林裡,過小溪澗,古道稍有起伏。資料說,附近有一燒炭窯遺址,但此行未遇見,不久,抵達上方處的大石壁。大石壁是樹梅古道上較特別的地質。
從土地公廟出發,約十五分鐘,可抵達大石壁。巨大而內凹的石壁,可以避雨,有人在此設置觀音佛像,並搭建簡易的涼亭,石壁凹處還有堆疊的木柴,石壁有涓涓泉水,此處應曾是昔日先民古道往來的歇腳之處。
由大石壁往上行,不久就出現較完整的石階路,步道旁蕨類依舊盛長。天候不佳,接近山頂時,山嵐迷濛,增添幾許詩意。自大石壁起,約十二、三分鐘,登上拇指山。樹梅古道則在這附近與南港山稜線步道交會,可繼續前往象山方向,下抵三張犁,後續的古道已成為南港山步道系統的一步部份。
拇指山,海拔高320公尺,只是一座小山頭,但為獨立峰,所以是南港山稜線上顯著的地標之一,遠望山形如拇指。從拇指山往下走,接南港山稜線步道,走往南港山方向走,約七、八分鐘,右側林間有一小徑,可通往山下研究院路四段162巷的聖德宮。然後再步行回坑頭土地公廟,完成一圈O型路線。我選擇此路下山。
這條山徑比樹梅古道更為原始,為森林泥土小徑。這是南港山後山的山徑特色。前山由於接近市區,如虎山、象山及南港山稜線步道,都已鋪上花崗岩石階,沿途有路燈涼亭,設施便利,遊客眾多,而後山少人行走,少建設,而能維持原始質樸的山徑面貌。
走於其間,頗有蠻荒歷險的感覺。約二十分鐘,抵達聖德宮,然後走柏油路下山,約十來分鐘,出聖德宮牌樓,接回研究院路四段162巷巷口。再沿著馬路走,約六、七分鐘,返抵坑頭土地公廟。
樹梅古道,走一圈這樣的O型路線,約一個半鐘頭而已,老拱橋及老土地公廟皆已改建,古道風味已失,反像是一條自然生態的路線,樹梅、蕨類、森林小徑,都值得南港山前山的居民們翻山越嶺來此領略。
因為探訪樹梅古道,我蒐集了一下當地的人文資料。「坑頭」地名,是因為此地山區為四分溪的發源地,所以有「坑頭」之稱。研究院路是這個區域唯一對外的道路,在公路開闢之前,這個地區與世隔絕,出入僅靠徒步。
根據資料,研究院路四段約是民國59年左右,由當地居民捐地拓寬為可通行汽車的道路,另有一說提到道路是完工於民國64年左右。三、四十年以前,這個地區的居民還是過著無自來水及無電燈,宛如十九世紀時代的傳統生活。
資料提及,大正十一年(1922年),日本人在此地設置「後山書房」,又稱「國語講習所」。書房前後遷移四次,遺址位於研究院路四段150號,就在下寮橋附近,離聖德宮不遠。得知這項訊息,我又跑了一趟後山。
在當地向一位六十歲左右的老伯詢問,他說,小時候讀的是舊莊國小的「麗山分校」,是台灣光復後的事了。當時約有一、二十位學生。麗山分校成立於民國四十三年,就設置於後山書房的原址,學童最多時有四、五十名,後來因居民外移出而人數減少,學生僅剩三、五位,民國六十一年,麗山分校廢校。
經過三十幾年,昔日的校舍,如今已成民房。我走近這間民宅時,幾隻黑狗竄出狂吠,都沒戴項圈,我只能選擇撤退。據說,民宅內還保存一張當年後山書房的課桌椅。
旅遊日期:2005.02.12 & 2005.06.11 (寫於2005.11.14)
——本文轉載自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