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自殺有體質環境因素 注意徵兆早預防
【大紀元11月7日報導】(中央社記者陳清芳台北七日電)一位國三少女多次企圖自殺,經由輔導老師轉介精神科長期治療,五年後,順利升上大學,治療期間仍會偶而割腕自殘。醫師今天指出,青少年尤其是女性的自殺,有環境及體質因素,治療後可以緩解,日後若再有自殺徵兆,應及早預防。
台北榮民總醫院兒童青少年身心科主任陳映雪表示,這個十五歲的女孩暗戀男同學,男同學態度曖昧,又因為長得很漂亮被其他女生嫉妒,自覺受排斥,家裡的管教嚴格又期待高,她覺得母親冷漠有距離感。
陳映雪說,這位女孩在人際及課業雙重壓力下,國三就有割腕自殘的行為,一到學校就害怕,上課時覺得呼吸急促、全身冷,多次向輔導老師吐露自殺意圖,但從發病直到二年後,父母才覺得事態嚴重而陪同就醫。
由於這個年齡的孩子要上學,陳映雪說,當少女被診斷為憂鬱症及恐慌症接受治療期間,先是改上半天課,再慢慢拉長上課時間,從治療到病情改善且穩定,花了一年時間,升上高中後,遇到適應不良問題時,偶而會劃傷手腕自殘,但恐慌及憂鬱程度已減緩。
自殺是青少年的第三大死因,根據榮總研究,青少年自殺的高危險因子,包括憂鬱症、有藥物濫用、家族憂鬱史等特性,女生的發生率又比男生高,因為這些背景,很容易因為學業壓力、親子衝突等小事件就輕生。
陳映雪並指出,這個少女的父系家族有人罹患焦慮症,母系家族有憂鬱症,本身就有體質因素,加上青春期的荷爾蒙變化及環境壓力,確實容易憂鬱焦慮引發自殺意念,治療後可以緩解,但不能說治癒,仍需長期追蹤,日後要特別注意產後憂鬱,並且要了解自己情緒,如果自殺意圖持續兩週,務必要就醫。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