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11月6日訊】〔自由時報記者郭怡君/台北報導〕台灣留美博士研究墾丁海百合生態的論文,日前獲選為最新一期的國際學術期刊「共生」封面文章,顯示台灣海洋生態多樣性越來越受國際學界重視!現任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博士後研究員的黃興倬,在美國杜克大學海洋生物研究所攻讀博士期間,以台灣墾丁國家公園的海洋甲殼類行為生態為題材,發現與海百合共生的甲殼類,會靠著海百合散發的化學訊息辨識宿主,而在不同地理分佈區展現出不同的專一性。
黃興倬指出,大部分的海洋共生性甲殼類都對宿主有很強的獨佔性,一旦有外來生物靠近就會發動攻擊,但位於墾丁海域的海百合「許氏大羽花」,卻容許十幾種甲殼類和魚類共同棲息,不同生物可各自佔據不同部位,彼此互不侵犯、和諧共生。
黃興倬強調,「許氏大羽花」擁有十種以上的宿主,相當罕見,這項研究考驗海中觀察力,因為與許氏大羽花共生的生物個體都很迷你,宛如在海裡對著直徑十幾公分的盆栽,努力尋找體長僅一公分、具保護色的小蟲。
台灣海洋生態 富研究價值
「共生」是國際共生學會出版的期刊,也是共生生物學領域相當重要的期刊,目前總部設在以色列,一年只出版三至四期。黃興倬的論文登在7月新出版的期刊上,與他美國的指導教授鄧偉卓(Dr. Dan Rittschof ),及共同指導的中研院生物多樣性中心研究員鄭明修聯名發表。
鄭明修指出,台灣海洋生態多樣性有極高的研究價值潛力,政府鼓勵補助學生出國留學之際,更該設計一套獎勵制度,支持留學生以台灣本土素材為研究主題,尋求國際知名學府指導與合作,將更多關於台灣的研究推向國際舞台。
共生海百合 健康珊瑚礁指標
海百合又名海羊齒,外表像是五顏六色的羊齒蕨類植物,其實是一種棘皮動物,全球包括深海的種類,至少有六百多種,台灣光是墾丁淺海,二十年前調查就有二十種。目前已知擁有共生現象的海百合約有四十幾種,墾丁則有四、五種。
大多數海百合白天藏身於礁岩縫隙中休息,偶爾伸出細長的腕肢,去濾食海流中的浮游生物或食物顆粒,晚上會爬到珊瑚礁表面,用身體底部的爪足將自己固定住,並將全身的腕肢迎著海流舒展開來,大大飽食一頓。
海百合大多生長在水質清澈的珊瑚礁,是健康珊瑚礁的指標性生物之一,至今尚未在人工養殖的水族箱裡存活太久。
(資料來源: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整理:記者郭怡君 )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