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劇欣賞】空城計
諸葛亮有兩個典型,一個是惋惜他「鞠躬盡瘁、功敗垂成」的形象:諸葛亮七擒七縱孟獲平定南蠻,使國內穩定,在此基礎上,實施聯吳伐魏的戰略,確立蜀漢三分天下之勢。但是劉備為了雪弟恨,與吳開戰,後來兩國修好,已然元氣大傷;之後諸葛亮伐魏,六出祁山,皆無功而返(「空城計」是根據第一次出祁山失敗編的戲)。仰慕諸葛亮的杜甫,曾在多首詩裡流露出對於諸葛亮這一生英雄未遂平生志的感嘆,《蜀相》詩:「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寓含無限惆悵。
另一個典型,是神秘超常,用杜甫詩的「八陣圖」來講(「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諸葛亮以八陣圖聞名,這個遺跡到明朝時尚存,據地方誌記載,奉節人民每年正月七日傾城出遊八陣圖,謂之「跡磧」,想來必定是個特別的經驗。這個石頭排列的八陣,是奇門遁甲的術數陣法,傳說能興風作雨、錯綜時空。民間津津樂道諸葛亮未卜先知、料事如神的種種傳聞,將他看成活神仙。京劇裏,諸葛亮身穿八卦符號的開氅,脖子掛著一長串的朝珠,手拿鵝毛扇,突出顯示他超越常人的形象。
戲中的諸葛亮由老生扮演:老生在京劇裏是最受矚目的焦點,他通常飾演正史上正派成熟的人物,或者文化藝術上所謂的千古風流人物。行為舉止脫俗、寫意、思想見解卓爾不?,從老生的演出(唱、唸、做、打),就能看到屬於文化內涵的特色。例如譚鑫培的老生其唱腔委婉、疏朗,余叔岩的唱腔蒼勁、雄渾,這都出自中國藝術的寫意形容。中國觀眾看戲和西洋不一樣,不是看演員「模擬」現實人物,而是看這個演員能否演出風流人物的「味兒」:讓觀眾品嚐出一種屬於內在心靈的滋味。
<空城計>這出戲結合正史與傳說,讓人同時看到諸葛亮的兩個典型。空城計先演諸葛亮錯用馬謖,失去以街亭為主的三個城池,原因出在馬謖為顯示自己見解高明擅改計劃,結果反被張郃打敗。資治通鑑詳載諸葛與馬是知己:「馬謖才器過人,好論軍計,諸葛亮深加器重。….(亮).以謖為參軍,每引見談論,自晝達夜。及出軍祁山,(亮)以謖督諸軍在前,與張郃戰于街亭;謖違亮節度,舉措煩擾,捨水上山,下不據城,張郃斷其水道大破之。亮進退無所據,乃拔西縣千餘家回漢中,收謖下獄殺之,亮自臨祭,為之流涕」。失街亭這段戲完全按照史實演:馬謖「捨水上山,下不據城」以至失敗;至於說「亮進退無所據」卻被演成空城計,認為諸葛亮是鎮定的,重新塑造他在敗中仍能表現沉著從容的氣度,發揮正面影響力。這個虛構的情節,安慰了挫折的人:即使處在失敗中,只要能提高心性,就不會進退狼狽,而可以有一種高貴、尊嚴的表現。
只要勇於面對,保持寧靜祥和,再大的難關也能過得去。司馬懿迅速領軍來到西城,只見城門大開。諸葛亮帶著琴童在城樓上彈琴,沒事人一個。司馬懿一看愣住了,太違反常理,心裏立刻生起一個念頭:必定有詐!音樂安排的非常巧妙,司馬懿以西皮快板表現機伶反應,命令三軍不可妄動。而諸葛亮好像沒看到司馬懿的緊張,慢條斯理的唱西皮慢板:「我本是臥龍岡散淡的人,……」;司馬懿跟著諸葛亮的慢也慢下來唱西皮原板,可是立刻又轉成快板,顯得浮躁不能鎮定。諸葛亮主隨客便,呼應司馬懿的快板,諸葛亮改唱二六板,速度變快可是仍較快板慢,意態優閒。兩相對照,其實已經定出高下。
兩人勢均力敵:一個在精神上勝、一個在兵力上勝,互相了解也互相佩服;司馬懿很有風度的退兵四十里,<空城計>這齣戲在這裡結束。如果要連下去演<斬馬謖>,京劇的行話叫「帶」斬馬謖,為什麼叫帶?因為斬馬謖這齣戲的情緒是激動的,與<空城計>那種沉穩是兩回事了。後來也有人把失街亭、空城計、斬馬謖,簡稱<失空斬>,這是方便的稱呼,卻無法讓人顧名思義,知道內容。@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