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tvsmo.com

台灣玉米增產計畫有效 緩和馬拉威糧荒壓力

人氣: 8
【字號】    
   標籤: tags: ,

【大紀元11月15日報導】馬拉威系列報導(九)(中央社記者劉正慶約翰尼斯堡特稿)非洲中南部小國馬拉威在農業生產上是標準的「看天田」,雨季時只要雨量分布不均糧荒便隨之而來,馬拉威農業部負責農作物生產官員莫約表示,台灣技術團從一九九九年推動的小農玉米增產計畫,確實有效緩和該國糧食短缺的壓力。

擔任台灣農業技術援助計畫對口單位負責人的莫約女士表示,以台灣技術團在北部姆祖祖地區推展的小農玉米增產計畫為例,當地九千二百七十五戶農民家庭,一九九九年對主食玉米的需求量為一千二百五十二萬多公斤,但產量只有十二萬八千零二十六公斤。

在台灣農業技術人員提供優良玉米種子、改善耕作面積和混合肥料後,莫約指出,到了二○○四年,當地農民的糧食需求量雖然增加到九千六百四十四萬公斤,但生產量也提高到五百一十四萬三千公斤。


即使六年內糧食短缺量仍高達九千一百多萬公斤,不過莫約表示,去年投入這項計畫的二千多戶小農已可生產足夠的玉米,並將多餘的產量對外銷售賺取額外的收入,這對其它尚未出資投入計畫的農民來說,已造成極大的吸引力和調動生產積極性。

不同於以往只給魚卻鮮少提供釣竿的援助,技術團農藝技師劉輝雄指出,台灣是以貸款當地農民並共同繳交基金 (約一點五美元)的方式,從小農玉米生產進一步推廣到社區,這項計畫開辦六期以來,已足夠一戶家庭全年所需的糧食。

劉輝雄表示,小農玉米增產計畫剛開始只是想辦法達到示範推廣的目的,在受益人數達一萬八千多人後,技術團從二○○四年起從原有推廣區的基礎上,擴大到以社區為單位,而貸款基金的回收率也達百分之八十五以上。

技術團還在姆祖祖各社區成立開放教室,教導當地農民種植vertiver草護地,鼓勵施用推肥或廄肥有效保護耕地,劉輝雄強調,技術團的人員和經費,不可能幫助馬拉威政府解決全部的農業和糧食短缺問題,台灣能做的應該是領頭和拋磚引玉。

除了成功推動社區玉米增產計畫之外,技術團從二○○一年起協助馬拉威規畫興建七座玉米碾粉廠,目的是使生產、加工和銷售連結一體,擴大台灣援助規模的層次,而興建一座碾米廠所需約五千美元的經費,這些錢全部由農民自籌。

劉輝雄表示,在興建碾粉廠之前,技術團會辦全民募款說明,凡是有意參加玉米計畫的農民,都必須向社區委員會登記繳交會費和建廠基金,以目前的營運成本分析,七座碾粉廠平均大約有百分之二十五的營利,預計八年便可還本。

為了活絡姆祖祖地區的農村經濟,技術團利用每座碾粉廠的盈餘,在各社區開辦小型雜貨店,姆祖祖莫佛傑雷村農業發展計畫官員康姆杰表示,台灣在保障馬拉威糧食安全之餘,成立社區小商店也讓當地婦女和弱勢者有了就業的機會。

比較不受政治干擾的北部地區,劉輝雄說,對技術團工作而言,沒有包袱就是好事,但一碰到乾旱、肥料價格飆漲時,便會影響農民繳交基金意願,而向農民收取馬拉威幣三十五到四十五夸加、將玉米碾碎以供食用的碾粉廠,有時也會碰上推廣員侵吞基金的情況。

創立已有三十多年歷史的台灣農業技術團,在馬拉威中部杜馬西團部服務的農業專家曾清田認為,整體來說,技術團各方面推廣工作基本上都能朝好的方向發展,但由於馬拉威農民經濟能力差、教育程度不高和水源取得困難,只要碰到乾旱,缺糧現象仍必須靠外界援助。

在杜馬西地區負責玉米推廣的楊政南技師也表示,馬拉威糧食不足的原因,固然可以歸納為雨水不足,但農民種植玉米等農作物所需的肥料,在雨季來臨前夕,原本政府補助一包九百五十夸加(約七點五美金)的肥料,一星期之內卻無理的飆漲到三千二百夸加,這對沒有肥料就沒有農業、沒有農業就沒有經濟發展的馬拉威,已造成一種惡性的循環,這也是技術團推廣玉米和水稻計畫的最大難題。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