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11月14日訊】【大紀元記者金沙休斯頓報導】休斯頓台灣松年學院於10月
29日上午11時在僑教中心舉行「台灣系列活動」第二週的台灣開發史及台灣民俗史
。上午的台灣開發史由林振榮博士主講﹐下午則由許勝弘院長主講台灣民俗史。
林振榮博士在談到台灣的開發時說﹐台灣海峽大約在一萬年前形成﹐人類到台灣大
約是在5000年以前。最早是印尼人﹑馬來人等到台灣﹐散居在海岸﹑平原﹐成為高
山族﹐根據語言和生活習慣﹐逐漸成為九族。這些原住民沒有文字﹐歷史都是口傳﹐
後來使用漢姓。如楊傳廣﹑紀政﹑金素梅﹐這些耳熟能詳的名字﹐都是原住民的漢
姓漢名﹐他們在族中都是各有族名的。
大約在400年前﹐鄭和下西洋﹐雖然經過台灣﹐卻沒有住下。1621年﹐顏思齊帶領20
多人到達台灣﹐大部份是福建的漳州﹑泉州人﹐叫做「福佬族群」﹐他們可漁可獵﹐
從家鄉招人到台灣﹐開始開發台灣﹐並與與當地原住民女子通婚﹐平蒲族漢化。後
來荷蘭人在安平建堡﹐1661年鄭成功由廈門到台灣﹐趕走荷蘭人﹐帶來很小一部分
閩南人。
客家人族群的根源要追溯到秦始皇併吞六國時代﹐趙拓帶領50萬部隊到廣東。第一
次大遷移是到江北﹐經過五胡亂華﹑黃巢之亂﹑宋室南渡﹐最後跟隨鄭成功入臺。
1683年施琅取得台灣﹐台灣入清朝版圖﹐福佬大量入臺。1700年清朝康熙中葉時﹐
福建﹑廣東的汀州府﹑嘉應府﹑潮州府﹑惠州府﹐男人紛紛入臺﹐分佈在桃園﹑
苗栗﹑新竹﹑東勢﹑六堆﹑屏東﹑花蓮。
1949年﹐約有兩百萬人由中國各地跟隨蔣中正入臺﹐帶來60萬大軍﹐與台灣居民通
婚﹐成為新住民族群。經過推行三七五減租﹑耕者有其田等策略﹐在蔣經國時代創
造了台灣的經濟奇跡﹐成為亞洲有史以來的第一個民主國。不但是經濟奇跡﹐也是
政治和文化的奇跡。
林振榮總結說﹐由以上的歷史來看﹐人民沒有什麼隔閡﹐都是政治人物在製造仇恨﹐
撕裂族群。台灣好不容易積下來的國力和人力資源﹐不應該在內鬥中耗竭﹐甚至于
動搖國本。
許勝弘院長說到台灣民俗史﹐解釋了很多台灣的俗語。這些俗語從荷蘭據臺一直到
蔣介石入主﹐中間大約有400年﹐產生了無數的語彙﹐不但表達在外族文化﹑經濟﹑
政治影響下的生活經驗和哲學思想﹐也訴說了心情的苦悶﹐思鄉的無奈﹐以及抗爭
的意願。如荷蘭據臺時的「乞丐趕廟公」﹔鄭成功時代的「也要吃﹐也要拿」﹔清
朝時的「某大姐卡好坐金交椅」﹔日本佔臺時的「與日本人喝酒–大奸(瓶)」﹔蔣
氏時代的「日頭赤炎炎﹐隨人顧性命」等。
許勝弘在結束前表示﹐為了台灣的將來﹐希望族群融合﹐和平共存﹐認同「戲棚下
站久的」與「家和萬事興」﹐做到像美國一樣﹐成為族群的大熔爐。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