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11月10日報導】馬拉威系列報導(五)(中央社記者劉正慶約翰尼斯堡特稿)廣告是參考一國商業貿易活動重要指標,在馬拉威不論電視或報紙很少看到廣告,顯示生活消費清苦和經商環境不佳,不過和其它海外台商一樣擁有越挫越勇的奮鬥精神,馬拉威台商樂天知命,分層負責的管理風格讓他們長年屹立不搖。
馬拉威台僑總人數不超過一百五十人,來此投資的台商家數只有十三家,多數以成衣紡織、營造相關產業為主,投資金額總計為三千萬美元,和其它國家的台商相比,規模和創造就業的人數確實是小了許多。
小歸小,即將在明年七月投入生產線的高銀化學總經理鄔政宇表示,雖然馬拉威對企業家而言,欠缺很多經營環境上必備的條件,但因與台灣維持四十年的外交關係,在投資保障上,風險也相對減少。
鄔政宇說,投資任何國家都會存在著政治、同業競爭、出貨和收款考量等不確定性的因素,已設定不同時間退場機制的高銀化學評估後認為,馬拉威是東南非拓展市場到西非和歐洲的最好路線,而且面臨糧荒的馬拉威,該公司所生產的肥料正是當地最欠缺的產品。
平均每天工資只有二美元的馬拉威,勞工便宜是最大的吸引力,到馬拉威經商已有十多年的WinWin成衣廠第三廠廠長黃勝裕這麼說著。一年前從碾米工廠轉型到生產成衣的黃勝裕表示,工廠每個月的薪資成本僅有一萬多美元,錢雖不多,但卻可養活員工一家人。
有著台灣人勇敢拼搏的精神,不過,黃勝裕做了一年的成衣代工後發現,在馬拉威做生意的生存法則是「樂天知命,順其自然」。他說,馬拉威勞工是便宜,但他們也常鬧情緒而怠工,讓工廠生產常常因此停頓,每天都得開除十幾個人後再招聘。
即使有著員工管理、運輸補給線過長等缺點,憑著一股馬拉威再窮、再差也會賺到錢的拼勁和理念,以及對艱困環境的適應力,黃勝裕說,如果可以重新選擇的話,他還是會選馬拉威。
生產規模比WinWin大十倍以上的Chirimba紡織成衣廠廠長史朝文表示,一九九六年正式踏上馬拉威土地的時候,前三年沒有一天衣服是乾過的,加上工廠悶熱夾雜著黑人的體味,當時覺得在這裡實在無法經營下去。
靠著每天寫日記把痛苦記載下來的史朝文說,要求一個國家民族能夠百分之百的勤勞是不可能的,主要看管理人員能否嚴加督促,控制好每一項生產流程。
目前員工數二千一百人、平均每月出口額達一百八十萬美元的Chirimba成衣廠,史朝文指出,在馬拉威員工管理上確實不易,例如,由於黑人習慣偷竊,出口成品數量通常會有百分之一的損耗,迫使廠方只好以兼顧人道和人權的方式,每天下班時間分二道關卡搜查員工。
其次,馬拉威社會存在男主外、女主內的風俗,在外工作的都是男性,而由於男員工比較粗線條,常常自己亂調、亂修機器,使得本來的小問題變成大問題,機器耗損率也相對提高。
曾在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斐濟等地工作的史朝文認為,在馬拉威經商,建立制度化和員工責任感是管理上的最好方法,如果最高主管每一項流程都要控制,很容易造成黑人員工的依賴,而「身體力行,層層負責」則是史朝文在馬拉威體驗最深的管理哲學。
同樣都是從事紡織成衣業,黃勝裕認為,想來馬拉威發展的台商,在心理上必須要有準備,即這裡的挑戰不同於其它國國家,落後的程度讓人無法想像。
史朝文則表示,台灣的管理模式並不能真正應用到黑人身上,員工生產效率也只能要求百分之七十,更重要的是,如果沒有足夠的資金運轉,台商投資馬拉威前最好要先考慮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