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大陸新聞

中國民企「外資化」現巨額財富流失黑洞

【大紀元11月1日訊】(大紀元綜合報道) 近些年來,中國眾多民營企業借道英屬維爾京等國際避稅島,紛紛「外資化」,搖身變為「境外企業」後轉而收購境內企業。民企資產海外大轉移似已成為其一種風潮。專家學者指, 這是「巨額國民財富的流失」。

據經濟參考報近日報道,近年來,中國民營企業股東以個人名義在英屬維爾京群島等國際避稅地(又稱「離岸金融中心」)設立殼公司,再把境內股權或資產注入殼公司﹔之後以境外殼公司名義申請在美國、新加坡、香港等地海外上市。這就是民營企業海外上市的「紅籌通道」,俗稱「小紅籌」。

民企「外資化」後「返程投資」形成的各種「外資企業」,也就成為中國企業中的一種獨特類型:境內居民完全控制的「外資企業」。

中國國際商會仲裁員馬少波指出:「現在國內叫得響的民企,還有多少還是真正的中國民營企業?它們基本上都已經成了外資企業。」

根據公開報道,今年以來,中國一些著名民營企業中國龍工、百度、雨潤食品、海王英特龍等,紛紛在海外掛牌上市,並全部改制為外商獨資企業,外資來源地也均為英屬維爾京群島等國際避稅地。而原著名民企如京信通信、蒙牛乳業、京信通信等,早在去年已通過境外殼公司相繼在境外成功間接上市。更多的民營企業正大步邁向這條「紅籌通道」。

馬少波根據市場公開報道初步統計,迄今已有270多家民營企業通過「小紅籌」海外上市。

據報道,民企通過在國際避稅島設立殼公司變身外商企業,實現間接海外上市已有多年歷史。1999年初,新加坡証交所出現了一張新面孔 ——「鷹牌控股公司」,註冊地為開曼群島,其背後的企業是廣東省佛山市鷹牌陶瓷公司。

據21世紀經濟報道,中國外匯管理部門近兩年檢查發現,境內企業通過各種方式轉變企業身份再投資國內的現象不少,其中東南沿海地區尤為嚴重。目前已發現的近十起案件中,「假外資」金額合計達5000多萬美元。

馬少波表示,「而未被市場公開報道、但已將資產控制權轉移出境的民企,更是不計其數。」

馬少波認為,「如此大規模、有序的優質民企資產向海外轉移,在世界各國經濟發展過程中是罕見的」。「沒有一個國家的政府會允許自己國內的企業大規模有秩序地變成境外的企業,沒有一個國家會允許本國企業大規模向其他國家遷冊(企業更改註冊地址),沒有一個國家對這種離岸金融中心作為外資來源地如此集中的情況不設防。」

他指出,相當一部分「民營企業」, 在法律上不具備任何民營企業的特徵,如總部在離岸金融中心、公司高管在境外擁有永久居留權等等。這些公司的主要資產在境內發展壯大,但最後其所有權、控制權都已轉移到境外了。」

商務部研究院梅新育博士更直言不諱地指出,這是「巨額國民財富的流失」。他進一步分析認為,上述做法可同樣被運用於外資並購國企中,隱藏著國資被低成本收購流失海外的風險。

近來,媒體關於聯想收購江蘇玻璃集團,在海外設立中國玻璃並於香港上市等案例的相關報道,都直指民企「外資化」進程中的國資流失問題。

內資企業外資化,大量以外商直接投資名義進入中國的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外資,實際上是企業的境內資產。這無形中虛增了中國吸引外商直接投資的數量,一定程度上造成招商引資的虛假繁榮。

大量境內資金「變臉」為「假外資」返回境內投資的現象,暴露出一些深層次的制度性問題。專家指出,民營企業外資化反映了民企發展進程中對制度優勢的本能訴求,是國內諸多體制障礙與民企增長衝動之矛盾得不到調和的必然產物。

梅新育強調說:「如果民企外資化現象得不到遏制,離岸金融中心本身高度不透明的特點,很可能使之成為國民財富流失的」。

據報道,由於長期以來對民企「外資化」缺乏有效監管,到底有多少優質民企資產被轉移海外,迄今仍無明確統計。不僅如此,就連中國民企在離岸金融中心設立的殼公司數量,也無明確數據。@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