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雅文博士專題講座「老年聽力和助聽器」獲熱烈迴響
【大紀元10月8日訊】十月五日,華人活動中心德國鎮常青社的專題講座主講人聽力學醫學博士蕭雅文來到會場,今日的主題是與耆老們相關的老年重聽和助聽器的選用。約五十餘人齊聚一堂,蕭雅文博士並帶來了耳朵模型,讓聽者更容易進入狀況,會後有多人發問,蕭博士依各人不同的症狀一一解釋。
蕭博士首先提到老年性聽力障礙多半是因年齡增長所產生的生理退化現象,或其他外在因素造成聽覺器官加速老化所致,老年性聽力障礙發生的年齡大約從50歲開始,35%的人開始出現經微的聽力障礙,由於剛開始的聽力障礙屬於輕度,並非那麼明顯,常常是高頻率的某個音聽不到,但是因為借著肢體語言及視覺的幫助,所以很不容易被發現。但過了65歲,聽力會越來越差時,不時可見老夫老妻之間扯著嗓門大呼小叫,因為聽不清楚而造成摩擦的情況。才發覺聽力開始退化了。
緊接著,蕭博士詳細的介紹耳朵的生理構造,耳朵主要可分為外耳、中耳與內耳三個部份,由聽神經連接至大腦,構成了人類的聽覺系統。外耳又分為耳殼及外耳道,主要負責收集並傳送聲波,外耳常見的疾病並不多,多為搔癢或黴菌感染。中耳位於顱骨內,為一充滿空氣的空腔,外側一層耳膜,與外耳道相隔,它有防止異物跑入及擴大聲音的作用。中耳內有三塊聽小骨,一方面可以增強聲音,另一方面又具緩衝作用,例如振爆聲傳入時,它能緩衝音量。中耳如果受到損害所產生的聽力障礙,稱之為「傳導性聽力障礙」。
內耳形狀複雜,有前庭、耳蝸、半規管等組織。聲音從耳膜經由聽小骨傳至內耳,最先遇見的重要器官就是耳蝸,二圈半的構造中有一些富含水份的微細組織,聲音即是靠1cc的水份振動纖毛器官傳遞。纖毛是由內毛細胞與外毛細胞組成,這些細胞非常細緻微妙,小小的耳蝸內有一萬七千個到二萬三千個的毛細胞,負責接受所有聽覺訊號,同時連接二、三萬條神經到大腦,再由大腦辨識訊號,確定聽到的內容。患有心臟血管的疾病或糖尿病容易影響到耳朵,造成聽覺比正常人容易老化。內耳除了感受聲音外,還負責平衡,因此內耳受到傷害時,不僅聽覺受到影響,可能還會覺得頭昏。大家也許聽過梅尼爾氏病,即為掌管平衡的內耳出了問題,所以許多眩暈症狀,通常都與內耳有關。
她接著説,聽力障礙種類繁多,綜合區分為神經性聽力障礙、傳導性聽力障礙、混合性聽力障礙三種。上年紀的人多為典型的老年性重聽,由其聽力圖可以發現,老年性重聽通常為神經性聽力障礙。此外,語音辨識力較差,聽得到聲音但不清楚內容,這不僅與聽覺神經有關,與大腦中樞辨識能力也有關。其他如耳蝸水腫、內耳管壁製造耳內液體的代謝功能喪失、管壁硬化等等都是比較複雜的重聽問題。許多老年人重聽以後常發生心理上的問題,像疏離親友、拒絕社交、孤僻多疑、憂鬱壓抑、妄想易怒等等。可以想像,當不清楚對方的話因此毫無反應的情形發生幾次後,對方可能不太願意再交談溝通,如果是個性內向的人,就會因此變得比較孤僻,出現疏離及拒絕社交的情形。此外,聽覺不好也會造成焦慮,因為與別人無法好好地溝通,對自己越來越缺乏信心時就會產生焦慮,因此當聽障發生時,需要積極從事心理復健。
目前對於聽障的治療分為三類:耳蝸移植、中耳移植和助聽器。耳蝸移植就是將人工電子耳須經由手術植入,利用電極繞到耳蝸內,直接刺激聽覺神經,將聲波轉為電波,把訊號傳到大腦裡去,但是因為上了年紀的人通常比較擔心手術的危險性而且需要十八個月的語音訓練,比較麻煩。中耳移植是將助聽器植入中耳內,直接在中耳內放大聲音,目前手術費約二、三萬元。配戴助聽器則是目前比較被接受的方式,尤其是數位型助聽器,由於是將所有的訊號轉成零與壹的方式,因此很容易就可以為使用者調整到最佳需求。這種助聽器音質比較好、省電、體積小。如果要配戴助聽器,通常以配戴兩耳為宜,雙耳配戴的好處包括增加對聲源的方向感、增加對聲源的距離感、提高在噪音背景的辨識能力、雙耳有較好的加成作用、雙耳有較好的頻率解析作用。
有人問到耳鳴的問題,蕭博士表示從耳蝸一直通到大腦的路徑中,任何部位出問題都可能導致耳鳴,耳鳴為症狀而非疾病,有可能是聽覺系統某種疾病的先期症狀,所以不能輕忽,最好立即加以處理,由醫生仔細鑑別診斷引起耳鳴的原因,因為有些鼻咽癌患者的早期症狀即為耳鳴,也許只是聽覺細胞剛開始出現問題,稍加治療即能緩解耳鳴現象。
德國鎮常青社每月舉行一次專題講座,講座內容包羅萬象,希望讓耆老們在瞭解與自身相關的健康常識之外,同時也瞭解現代日常生活中多采多姿的知識,與時代潮流並肩齊步。如果您有興趣為常青社的年長者提供演講,請洽張延熙(301)762-4817或巫開明(301)924-2718。(//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