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丹柯:悲憤讓我們熱血沸騰
【大紀元10月31日訊】這幾年,國內農民維權事件層出不窮,且有愈演愈烈之勢。面對這不可忽視的社會問題,我感到困惑,更寄予同情。我想,老實巴交、逆來順受的農民,如果他們的基本生存不受到威脅,是不會惹事生非的。爲了提升對這一社會現象的認識,最近,我重讀了去年出版,並曾轟動全國的一部關於農民問題的長篇報告文學。全書用文學方式記述了農村稅費改革的起因與推行的全過程,內容多是“禁區”和首次亮相的新聞,所涉及的人物上至中央領導、省市地方大員,下至農村基層幹部、廣大農民,絕大多數都點出了真名實姓。
據說,這部書曾入圍德國“尤利西斯“國際報告文學獎(LettreUlyssesAward)。此一獎項由德國《LETTRE》雜誌創辦,目的是鼓勵全球報告文學作家真實描寫和反映人類社會生活。
作者歷時三載,在安徽鄉村深入調查,採訪了從中央到地方一批致力於農村改革的有識之士、專家教授和黨政要員,依據大量第一手材料,反映了當前農民的生存狀態,披露了曾驚動中央的幾起重大涉農案件,揭示了農民負擔過重的種種原因,展現了農村稅費改革的艱難曲折過程。這部書大膽地把“三農”問題的複雜、嚴峻和風險全盤端出。作者不僅提出了問題,而且與農業方面的專家、學者,還有長期從事農業方面政策制定及領導工作的經驗豐富的官員們一道,對這些問題的嚴重程度,及其相互之間的複雜關係,做了詳盡分析。爲我們提供了有關“三農”問題的真實狀況和介紹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其認識價值和文獻價值顯而易見。
該書以真實地報道3個涉農大案作爲開頭:利辛縣路營村農民丁作明帶頭向縣委反映村幹部亂收提留款、農民負擔過重等問題,被村幹部及鄉領導記恨,在派出所被活活打死;固鎮縣小張莊村幹部橫徵暴斂,村民上訪要求清算村財務賬目,刑期未滿就當上村幹部的村委會副主任夥同兒子,在大庭廣衆之下向村民清賬小組的代表實施暴行,四死一傷;臨泉縣王營村黨員王俊彬等人向上級組織反映村幹部亂攤牌、亂集資、亂罰款,結果整個村莊遭到執法部門鎮壓,1000多名村民被迫流亡鄰省,王俊彬被開除黨籍,被公安部門作爲犯罪分子通緝追捕,最後驚動中央,蒙冤的農民終於討回了公道。
其實,上述事件只是涉農案中的個案,但因案件的性質各不相同,其覆蓋的政治、經濟、法制乃至道德的社會問題也不盡相同,很有代表性。其內幕驚心動魄,將當代中國“三農”問題演繹得淋漓盡致。
農民是中國最龐大的弱勢群體,多年來城市裏的人對農民的生活現狀不太瞭解,媒體很少過問農民的生活狀況。這部報告文學則全景式地描寫了農村的現狀,對建國以來農業走過道路的是是非非,特別是對農村正在實施的稅費改革,提出了獨到的看法,不乏真知灼見。著名學者李昌平曾深刻指出:“農民真苦,農村真窮,農業真危險”,可謂一語中的,令人深思。
書中寫到的案例,都是以農民知識份子爲主角,每個事件起到關鍵作用的都是受教育程度比較高的農民。這是文明注入給農村的新氣息,是一種精神力量的復活。在第一起涉農案中的殉道者丁作明就差幾分沒有考上大學,也正是因爲有文化,這些人的煩惱比較多,他們對周圍違反國家政策、違反法律的現象更困惑不解,甚至怒不可遏。當我們走近中國農民時,就可以看到發生在農村的罪惡,看到農民的貧窮,看到農民的苦難。悲憤讓我們熱血沸騰!這部書寫出了農民的心聲,是時代正義的呐喊,我們不禁要問:中國農民向何處去?
中國有十億農民,農民不乏創新精神,農村的基層幹部最瞭解農村的實際,很多人也有較高的學歷和較強的能力,應給予他們探討改革的講臺和進行創新的寬鬆環境。農民和農村的基層幹部生活在社會的最底層,很多文化産品把他們貶低得一錢不值,其實他們艱難、甚至忍辱負重地支撐著整個國家和民族。農民用100畝地的純收入養活著一個國家公務員,自己卻外出“打工”謀生。基層幹部受盡各種屈辱完成各種稅費,自己工資卻無著落,拿“白條”回家過年。
這部作品關注現實,關注弱勢群體,意味著報告文學“敢於說真話”又一個高潮已經來臨。作品以其沈重的話題、翔實的內容、理性的思考,反映了占中國總人口達80%左右的農民幾十年來,特別是近十年來,讓人難以接受的生存現實。進而提出必須對這一階層的命運給予人道主義審視,儘快改善他們的生存環境;同時也呼籲我們不能再漠視自己的骨肉同胞。
我們的農民到底是不是只能自己改變自己的命運?有什麽辦法讓農民過上像樣的生活,誰應對他們負責?作家的責任麽?不是!是政府官員的責任麽?也不是。那麽,到底誰來負責?解決問題的關鍵在哪里?
雖然農民占我國人口的絕大多數,但是,他們卻是一個地位最低、受關照最少、最易受到傷害、經常被城裏人瞧不起的弱勢群體。不少官員分明是自己工作方法欠佳甚至失職,反而向農民倒打一耙,他們很少去拷問自己爲農民做了些什麽,更沒有想到他們的幸福生活在很大程度上是依賴于農民的辛勤勞動和無私奉獻。不錯,我國經濟年增長率躍居世界首位,我們可曾想到過農民兄弟因此付出了每年無償奉獻2萬億元人民幣給國家的代價?
這部書之所以産生了強烈的社會反響,除了客觀、全面的報道外,也展示了“三農”問題的嚴重性。我覺得這種嚴重性不僅僅限於農民,而與我們整個國家、整個社會息息相關。如果在我國快速的經濟增長過程中,占人口絕大多數的農民卻不能分享到發展的好處,那麽,這種不均衡會演變成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如果我們長期漠視這個問題,那麽我們每一個人的生活也會受到損害。對我們城市居民來說,儘管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如果農民兄弟仍舊生活在貧困狀態,仍然受到各種剝削,那麽“三農”問題就會向城市蔓延:農民爲了逃避貧困,就會湧入城市,我們的城市還安寧嗎?所以,解決“三農”問題,需要給農民更多的獲得自己利益的途徑,需要讓他們強大起來,僅僅靠外部的呼籲,杯水車薪,無濟於事。
這部報告文學讓我們發現,在不斷發生的新聞事件面前,我們有幾次挺身而出,爲民請命?面對著中國農民所承受的巨大苦難,面對著那些已經變得極度脆弱而又在不幸中奮力掙扎的農民兄弟,我們有一種負罪之感。我們應該向這部書的作者致敬,不僅是因爲他倆做了新聞工作者該做而沒有去做的事,更重要的是喚醒了我們內心尚未泯滅的良知。
我認爲,從事農村政策研究和制定的朋友應當深入農民生活。一個政策研究和制定者只有將自己置身于農民生存的環境之中,讓自己成爲農民中的一員,才能保證自己的背景、思想和行爲同農民的一致性,才能真正集中農民的智慧,找到解決農村問題的辦法。真正的“三農”專家是農民,真正的“三農”專家生活在農民中間!最近發生在廣東省番禺太石村的農民維權事件,有不少知識份子出於一種人文關懷,挺身而出,積極參與,産生了較大的社會影響,值得肯定與提倡。同時,這也說明,“三農”問題的徹底解決又談何容易,任重而道遠也。
讀罷此書,我的心靈受到震動,眼界更加開闊,思想向高處飛揚。從長遠的角度地看,中國農民的命運與我們每一個城市人、每一位工薪族都密切相關。今天,我們正在朝著全面建設和諧社會的目標前進,而日益嚴峻的“三農”問題已成爲我們前進路上的“瓶頸”。中國農村太落後,城市發展就缺乏後勁;九億農民不富,“全面小康”就無從談起。沒有農民的和諧,就沒有全國人民真正的和諧;沒有農村的現代化,就沒有國家真正的現代化。
“位卑豈敢忘憂國”。我認爲,這部報告文學是一部與時俱進,富有社會道義精神及平民意識的作品,它在讓人感動的同時,更把信念的執著和反思的沈重一起交給了讀者。它衝破了以往報告文學作品所常見的阻擋在謳歌與批判之間的樊籬;謳歌中包含著對“社會生態”的考量與批判,而正是這種考量與批判的有機結合,才凸顯了改革者的本色,同時也使我們從敢爲天下先的獻身者那裏隱約見到了民族的未來。
此時此刻,我不由得想起了艾青的詩句,“爲什麽我的眼中常含著淚水,因爲我對這片土地愛得深沈。”對生息在這塊土地上的當代中國農民的命運,我也有同樣的感受。願農民兄弟早日告別貧窮與屈辱,走向民主與富強,我想,總會有那麽一天。
──轉自《世紀中國》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