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九月物價漲幅15年最大 通膨浮現

標籤:

【大紀元10月19日報導】(中央社記者紀錦玲華盛頓十八日專電)美國勞工部今天公布,九月生產者物價指數(PPI)較上月大漲百分之一點九;較去年同期更高漲了百分之六點九,年增率是十五年來最大漲幅。顯示卡崔娜、瑞塔風災後,美國油價飆漲,已對生產成本造成衝擊,通貨膨脹壓力逐漸浮現。

生產者能源價格,九月份較前個月上漲了百分之七點一,八月份漲幅為百分之三點七、七月漲百分之四點四,六月漲百分之一點七。顯示卡崔娜風災後(八月底發生風災)美國能源飆漲。

九月生產者物價指數(月增率)上漲百分之一點九,較華爾街專家預估的百分之一點二來得高。

以年增率來看,九月份較去年同期高漲百分之六點九,這是自一九九0年七月以來最大漲幅。

扣除能源與食物的核心生產者物價,九月份月增率為百分之零點三;年增率為百分之二點六。

食品的生產者物價九月上漲百分之一點四。

勞工部數天前才公布,九月消費者物價月增率大漲百分之一點二;年增率更大漲百分之四點七;九月消費者的能源價格單月漲幅達百分之十二;經濟專家已經開始擔心通貨膨脹壓力到來。

(美國之音記者:蕭洵2005年10月18日華盛頓報導) 受颶風災後油價高漲的影響,美國9月份在批發層面上的通貨膨脹增幅達到15年來最高點。消費層面的核心價格指數增長溫和,反映出生產者暫時還沒有把增加的成本轉嫁到消費者身上。

美國勞工部星期二公佈,9月份批發價格上漲了1.9%,其中增幅最大的是受颶風影響大幅上漲的能源價格,此外,食品價格的增幅也是11個月以來的新高。

除了價格不穩定的能源和食品領域,在8月份未見增長的所謂“核心通脹指數”9月份也出現了0.3%的增幅。

此前,勞工部在上星期五時公佈的9月份消費者價格指數也因為汽油零售價飆漲17.9%,而創下1.2%的25年來最大的單月增幅。

但是在消費者層面,除了能源和食品以外的所謂“核心價格指數”則增長溫和,9月份僅有0.1%的微小增長。市場分析人士和經濟學者都認為目前的通脹較小,還沒有影響到美國整體經濟。

只要油價穩定,通脹不會持久

美國智囊機構經濟政策研究所研究主任普萊斯說,只要能源價格不再攀高,目前的通脹不會持久:“只要油價保持穩定,不再繼續上漲,就不會出現長期持續的通脹問題。目前的問題會得以消減。”

普萊斯說,消費者眼前經歷的高油價可能會持續幾個月。現在還說不好油價會再往上漲,還是有可能往下降一些。但不管怎樣,人們在能源上的花費比從前高了許多。長此以往,會侵蝕到人們的消費能力。

油價尚未影響整體經濟

標準普爾首席經濟師韋斯說,居高的油價還沒有對整體經濟造成影響:“除去能源,經濟的其他方面沒有顯著的通貨膨脹。聯儲會無法左右油價。我們希望高油價不會波及其他經濟領域,並煽起全面通脹。現在還沒有發生這樣的事。”

韋斯還說,能源在整體經濟中所佔比例並不大,所以能源價格不會造成大面積影響。例如在1974年的時候,能源占當時整體經濟的14%,而現在能源所佔比例大約只有7%。更重要的是,1974年油價上漲之前,就已經出現通脹問題了。眼下的通脹規模還小,這也給聯儲會提供了喘息的機會。

颶風使下半年增長速度減慢

聯儲會官員近期已經表露出這方面的擔憂。聯儲會主席格林斯潘星期二在東京演講的時候說,能源價格上竄無疑將會成為掣肘因素。但是格林斯潘沒有說具體會在多大程度上減緩。一些經濟學者認為,卡特里納和麗塔颶風甚至可能導致今年下半年經濟增長速度減少一個百分點。

用以衡量在到達消費者層次之前通脹壓力的生產價格指數在過去的12個月裡增長了6.9%。這是1990年11月以來最大的12個月間生產價格指數增幅。

具體到經濟各個方面,9月份能源價格上漲7.1%,是1990年10月以來的最大單月漲幅。而其中汽油價格上漲12.7%,天然氣和家庭取暖用油價格漲幅分別為9%和4.8%。

食品價格9月上漲1.4%,其中雞蛋價格漲幅達到破記錄的49.3%。標準普爾的首席經濟師韋斯說,造成雞蛋價格暴漲的原因是南部阿肯色和田納西等美國主要雞蛋產地遭受暴雨襲擊所致,所以只能算是短期現象。

聯儲會會按原定目標繼續加息

此外,標準普爾的韋斯說,聯儲會仍會按照原定目標繼續加息:“聯儲會在過去11次會議中無一例外每次都提高了利率,不會因為這樣的情況就停下來。這些只會使聯儲繼續收緊,甚至會再往緊收一些。”

標準普爾的韋斯認為,聯儲的提息行動會延續到明年1月,最終將聯邦債券利率調到4.5%左右。但是經濟政策研究所的普萊斯則批評聯儲會每次開會必然提息,就好像在跑步機上奔跑,不願意下來。普萊斯說,現在的通脹不是甚麼問題,聯儲應當在下個月利率衝破4%之後,停下來喘口氣,做一番研究後再做決定。

相關新聞
日本核心消費者物價續跌顯示仍受困通貨緊縮
南韓九月份消費者物價指數升高
一到九月物價年增率2.24%  創九年新高
新聞分析╱油電水價 政府要力守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