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觀察:只見「浙商」不見「港商」(上)
【大紀元10月16日訊】(BBC特約撰稿人 曹景行報導)週前到中越邊界廣西一側的東興市採訪邊境貿易,發現在這個人口剛過十萬的小「市」裡面,居然有一萬三千個浙江商人在做生意。
因為來自香港,當然要問地方官員:「這兒有沒有香港商人?」「很少見到。」回答頗令人失望。
街頭有幾家店舖,牌子表明它們來自珠江三角洲地區,也許其中也有香港資本的公司,但遠遠比不上浙江商家的氣勢。浙江省的兩大小商品市場,都已經在東興建立了分市場。紹興商家聚集的紡織品市場形成了「一條街」,前後投資三億多,共一千餘人,來得早的已有七八年,甚至在東興結婚生子,買地建起住宅樓。
投資一億元剛建好的義烏小商品貿易城裡面,來自台州的商人最為活躍。他們一面把浙江出產的日用品銷往越南,一面又把整整一層樓面變成越南紅木傢具批發中心,吸引了一批越南商人前來設攤位。我問貿易城老闆「這麼大的投資是否收得回來」,他說,「不急,先考慮把生意做大,回收投資是以後的事情。」
這許多的浙江商人到小小的東興,可見這裡大有商機,但為什麼不見港商呢?本月19日,廣西首府南寧就要舉辦第二屆中國─東盟博覽會,攤位比去年第一屆增加一千個,主辦方告訴我,已報名參加的香港公司約50家,多於去年﹔但在全部兩千多個攤位中,五十來家香港公司只是一小塊,一定比不過浙江商人。
近水樓台不得月
以距離而言,香港與廣西及東盟的關係要比浙江近得多。如今,「九加二」泛珠三角經濟區已經成形,香港也是其中一員(還往往擺出「龍頭老大」的姿態)﹔未來五年,中國與東盟又要建立「十加一」自由貿易區。這兩個總數都為十一的概念疊加起來,其中蘊藏著的機會可謂無窮無盡,浙江人已經抓到手中,香港人怎會看不到?
廣西的官員說,最近確有一些港商前來考察投資環境,但主要是因為珠三角缺勞動力,缺電,生產成本上升,而不是著眼未來的廣闊前景。
八十年代中國剛剛對外開放時,香港人是外來投資者的先驅,更是中國市場經濟的開拓者,連帶著,香港人的生活方式和港式文化,都影響和改變了整整一代中國人。但現在不同了,香港人在大陸已失去了往日的進取勢頭,市場經濟先驅者的地位已經讓給了浙江人﹔除了珠三角地區,香港投資者(不包括那些中資背景的假港商)在中國東部幾個大城市,主要只是經營房地產和商場﹔在台灣商人迅速擴張的IT產業面前,港商已是大為遜色,更不必同美歐日等國的跨國集團相比了。
香港回歸中國已經八年多,香港與母體的連接越來越緊密,然而,香港人在中國大陸的發展中作用卻越來越小,越來越邊緣化,這種正是危機之所在。
當然,香港這塊地方不會有大問題,尤其因為它得到中國大陸經濟起飛的有力支持﹔以香港為窗口同中國往來的四方商家和專業人士也不會有問題,因為他們著眼的是中國龐大空間,而不是香港彈丸之地。
危機
有問題的只是香港人,特別是那些香港生、香港長、只懂在香港一地生存的中年人,以及他們的下一代。實際上,危機早已來臨,而且還將延續下去。
最近一份研究報告預測,未來二至五年,香港的貿易業將再有十萬個工作崗位北移中國大陸。那麼,已經受到影響和將受到影響的香港人(以及他們的家庭)出路究竟何在?(//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