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路鋪陳出印度人的生與死
【大紀元10月16日訊】自由時報記者凌美雪報導
歐洲人由他們早年建立的殖民地撤出,回到他們自己的國家,建立起全新而且摩登的火車網絡,那些由殖民文化中獨立的國家,如今又如何與百多年前建立的鐵道架構彼此依存呢?然而,鐵道並未因飛機的出現而由歷史的舞台上鞠躬退場,只是換一種氛圍與光陰並行,一如今天我們所要觀賞的紀錄片「迢迢印度鐵路」,由各個火車站鋪陳而出,條條老舊的雙軌鐵道,牽引現代印度鐵路人的生與死。
印度鐵路人與雨季的故事
「我父親在這條鐵路上來去,我也跟他一樣,我祖父…,在我小時候,我曾跟祖父與父親搭火車到大吉嶺,那時我大約才6歲,那時我坐的是頭等艙,夜燈是藍色冷光,營造出一種夢幻的感覺,好愜意啊!」「我現在的抱負是當駕駛,升上駕駛的職位。唸書時我本來想當搖滾巨星,但那只是異想天開,父親過世我只好放棄夢想。」
26歲的蘇巴許庫馬萊成為合格火車副駕駛後,就到朗吉亞聯軌站工作,成長時他有別的抱負,但擔任鐵路警察的父親因公殉職後,蘇巴許就成了家長,鐵路公司很照顧自己人,並基於同情而提供他1份工作。
「今年是我服務第32年,今年是2004年,不對,是第33年了。」每天約有150輛火車通過這東南鐵路的樞紐——卡拉浦聯軌站——經營印度利潤最高的貨運場以及生意興隆的外燴服務,從國內各個角落為長程火車提供飯盒,史帝夫參與這運作順利的事業,它更讓民眾引以為傲,因為長逾1公里的月台,是世界上最長的鐵路月台。
車站是社區的心臟地帶,也是史帝夫第2個家,他這輩子幾乎都在這個鐵路家族工作。印鐵公司是世界第二大雇主,印度鐵路公司雇用150萬人,數千萬人從事相關工作,1千1百萬名旅客天天搭乘火車通勤。
迢迢印度鐵路之始
印度的第一條鐵軌原本預定架在加爾各答,但運送火車頭的英國船駛過加爾各答,最後到了澳洲,車廂則在孟加拉灣沉入大海,所以第一條鐵軌最後架在孟買。
加爾各答線於1年後啟用,人們照樣以其150週年紀念為傲,並決心大肆慶祝,加爾各答線晚了16個月啟用,第一輛火車是在1854年8月15日駛出。8月15日有重大意義,因為出於令人愉快的巧合,印度也是在同一天取得獨立。
英國人在19世紀建造卡拉浦聯軌站以容納鐵路員工,這裡有個車站,鐵軌的兩旁則是個鐵路小鎮,在這樣的鐵路社區裡,有10萬人口,每個人都跟鐵路脫不了關係。
10萬人在此生活工作,他們全跟鐵路有關,英國人留下林蔭大道,寬敞平房,軍官俱樂部,當然還有鐵路,但卡拉浦這類殖民地最令人懷念的是那時的歸屬感。
「我們都說自己是鐵路人,不管孟加拉、旁遮普或奧里亞人都一樣我們在殖民地培養出那種文化跟精神,大家相互扶持。」鐵路人這麼說。鐵路殖民地通常都有醫院,也有市場,另外還有舉辦活動的社區中心,軍官俱樂部…,所以這是個完備的都市。
鐵路公司將教育、訓練以及雇用你,所以你若生在鐵路家庭,未來很有可能也會在鐵路公司工作。替印度鐵路公司工作令人起敬,而且一待都是一輩子,在卡拉浦殖民地,鐵路公司等於是迷你福利國家,從生到死,人生大事它都參與。
印度人視雨季為恩惠
每到春天,印度就會慢慢變熱,5月底全國陷入40度高溫,雨季即將開始。鐵路位於雲層之下,它們是印度的交通命脈,雨季與鐵路都是印度的生存關鍵,但在接下來的幾個月內,大雨和鐵路的力量將相互衝擊。
英國人建造這條鐵路運送茶葉與軍隊,如今士兵換成印度人,茶也改由公路運送。彼時至今,唯一不變的是雨季帶來的損害。
雨季到每個城市的時間不太一定,往往都要釀成洪氾,破壞鐵道運作;但是,雨季若是不來,酷暑乾旱更令人難熬。雨季模式年年不同,天氣對鐵路來說十分重要,所以每天都有員工被派去帶回最新預報,鐵路網路以大量文件為骨架,行政系統漸漸電腦化,但仍仰賴文件,共有1萬2千種表格紀錄鐵路運作的各個細節。
阿薩密面積如蘇格蘭,是個被陸地包圍的半島,印度第一大河布拉馬普得拉河將它1分為2,印度在此化為雨林及山脈,這個荒野國度是部落及革命鬥士的家鄉,僅靠一條小管道與大陸連結,即東北邊境鐵路。這裡的雨量遠比印度其他地區都多,6月到9月的降雨量有1百吋。是世上最潮溼的地方。
大雨重創阿薩密,東北邊境鐵路長4千公里,沿途雨量超過它的負荷極限,雨季帶來的損害,低地會被洪水淹沒,山丘則會山崩,所以火車真的很不好走,到了那邊都得停下來。
面對如此艱困的環境,鐵路人卻仍以為印鐵公司服務為榮,他們把雨季的損害視為平常,有問題就解決問題,一般人家則認為鐵路人捧著的是公務人員的金飯碗,喜歡把女兒嫁給鐵路人。
「儘管雨季造成損失傷亡,印度人還是將它視為恩惠,天降甘霖時,雨被喻為適婚的少女,成熟而性感,雨季可是青年的浪漫季節!」(//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