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10月13日訊】〔自由時報記者黃以敬╱台北報導〕教育部在「學位授予法」修正草案中,決議開放「中央研究院」可比照大學獨立招生並授予學位,可望創下學術機構頒發大學學位的首例,甚至連國外也相當罕見。
這款疑似為中研院「量身訂做」的條文一旦定案,勢必對大學招生造成衝擊﹔教育部強調,中研院招生系所需經教育部審核,將會進一步衡酌大學系所供需及中研院研究領域加以管控,初期以招收博士生為限,外籍生為主、本國生為輔,且限於「前瞻性」、「尖端性」研究領域系所才能招生。
中研院四年前就積極爭取比照大學招生,引發大學反彈,疑慮中研院不需比照大學設置標準卻要排擠大學招生,涉及不公。
教育部九十一年起,開放中研院可與大學合作招生,但仍由大學授予學位,中研院迄今已與台大、清大、交大、陽明、中興及國防醫學院等六校合作開辦十一個「國際研究生學程」,涵括「化學生物學與分子生物物理學」、「分子動力學與光譜學」、「分子與生物農業科學」、「分子醫學」、「中國研究及近代中國與多元文化」等領域。
教育部此次修法僅准許中研院招生,其他諸如工業研究院、國家衛生研究院等則不予開放,是否獨厚中研院?高教司副司長黃雯玲說明,在學術機構中,論及師資及學術研究,中研院水準較高是「毋庸置疑」的,因此目前僅准許中研院招收研究生。
中研院副院長曾志朗表示,教育部開放中央研究院招收前瞻尖端研究領域的博士班學生,並可授予學位,是非常重要的一步,不但可以吸收全球的優秀人才,增進國際交流,擁有更大自主性,同時亦可解決助理人才不足的困擾。
曾志朗表示,中研院是純學術機構,很多學者找不到助理幫忙,影響研究進展。在「優秀人才人人要」的趨勢下,中研院在三年前成立「國際研究生院」,吸引世界各地傑出年輕人到台灣。
至於中研院師資及課程學分是否需比照大學,高教司表示,原則上應比照大學研究所,但還需進一步研究才能定案。
不滿 大學憂招生受排擠
對於教育部的「學位授予法」修正案,各大學雖多表示肯定,但針對中研院獨立招生則表示不滿,質疑中研院與大學站在不同立足點的競爭,是很不公平的。
今年5月底「全國大學教務主管會議」中,教育部曾就「學位授予法」修正草案內容徵詢大學意見,但當時會議中並未列出「中研院獨立招生」相關條文,昨日不少大學揣測,教育部可能想要「偷渡闖關」暗中修法。
成大教務長蘇炎坤表示,台灣大學數量甚多,生源卻在減少,大學要靠獎學金等優待吸引優秀研究生,中研院的經費來自總統府及國科會,遠比大學寬裕,招生勢必較佔優勢。
清大教務長周懷樸亦指出,中研院與大學如果是「合作」一起拓展國際招生,對大學是有幫助,但若中研院獨立招生與大學競爭,是不公平競爭。
蘇炎坤指出,中研院是專責於研究的學術機構,對於研究生而言,不僅要做研究,也需要教學課程的學習,「會做研究未必會教學」,中研院是否適合比照大學獨立招生及授予學位,恐怕還需要進一步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