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保育
【大紀元10月13日訊】〔自由時報記者郭怡君╱台北報導〕在墾丁國家公園潛水海域已消失多年的大型野生石斑,終於因眾人齊心保護,再度現身!
中華民國珊瑚礁學會理事長鄭明修日前到「後壁湖海洋資源保護示範區」潛水勘查,發現該區劃設僅半年,不但常見魚類數量增加十倍,還出現一隻長達三十公分的花點石斑,也不畏懼潛水者以相當近距離欣賞牠的優游,是墾丁近二十年來首見的奇觀!
「看牠那麼信任人,我真的好感動!」鄭明修強調,過去要在墾丁看到野生大石斑,必須到觀光人跡罕至的潛水地點,不但出現頻率非常低,石斑遠遠看到潛水者就會轉身逃走。他在9月21日看到的花點石斑卻一點也不怕人,顯見結合公權力取締和觀光業者守護的保育模式,已踏出成功的關鍵一步。
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在3月31日,正式設置「後壁湖海洋資源保護示範區」,結合台灣第一個以觀光業者為主要成員的海洋保育組織「恆春鎮海洋環境保護協會」,及國家公園警察隊共同保護宣導,至今取締違法抓魚超過三十件、取締漁網的總長度超過三千三百公尺。
半年來保護示範區內的浮潛餵魚區魚種和數量均明顯增加,最常見的四線笛鯛從三十多尾增加到四百多尾,火斑笛鯛、黃足笛鯛、光鰓雀鯛也都比以前多。前年3月在後壁湖設立的海膽保護區,歷經兩年復育,密度也從每平方公尺不到一顆增加到五顆。
鄭明修說,四面環海的台灣原是珊瑚礁魚類群聚的樂園,二十年來卻因過度捕捉、污染等問題,讓魚的種類、數量和尺寸都直線下降,去過國外潛水勝地的遊客,無不抱怨墾丁可看的魚兒太少。
鄭明修指出,國外海洋保護區的成功案例,都是靠民間業者發揮強大的互相監督和守護力量,只要台灣沿海觀光業者改變「海鮮文化」的傳統概念,從海洋文化和生態保育角度主動保護「自家金雞母」,台灣重返國際級潛水勝地的行列就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