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諾貝爾生平初探

巫石吉
font print 人氣: 467
【字號】    
   標籤: tags: ,

諾貝爾在1833年10月21日出生於瑞典斯德哥爾摩,共有8個兄弟姊妹,但只有阿弗雷德和其他3個兄弟存活。阿弗雷德的發明長才可以說是「家學淵源」, 祖先有好幾位是學者,並列名於瑞典的文化史,其中最知名的是發現「淋巴組織」的歐魯夫˙魯德貝克(Olof Rudbeck, 1630~1702),他是十七世紀北歐最有名的科學家兼博物學家。阿弗雷德的父親伊曼紐爾˙諾貝爾天生具有繪畫及機械製圖的才能,既是建築師,也是位機 械工程師,他曾研製蒸汽引擎和水雷,並且是軍火製造先鋒者,研究數種爆破石頭的技術;母親安得麗塔,是個堅定而聰慧的女人,即使在阿弗雷德小時候經濟拮据 的歲月中,仍能保有樂觀的態度,並一直照顧出生後健康狀況不佳的阿弗雷德。

諾貝爾小時候身體非常瘦弱。十歲時,隨母親前往俄國的貝德爾堡,與父親團聚,並開始接受家庭教師的指導。十七歲時,到美國留學,兩年之後回國,進入父親的公司從事研究工作。

諾貝爾的爸爸本來是個建築師,可是他對發明與創造的那股衝勁,卻遠遠的超過了他的本行--建築。可惜,他爸爸所設計的新玩意兒始終無法獲得社會大眾的歡迎,只有家裡的人願意為他鼓掌叫好。

 其實,諾貝爾的爸爸從事發明的原動力,並不是為了獲得別人的讚美,純粹是為了自己對發明的興趣。所以他從來不把別人的批評放在心上,只要他自己滿意了,即使只是發明一件被大家譏笑的怪東西,仍然夠他快活一陣子。諾貝爾的爸爸就是這樣一個懂得娛樂自己的人。

 說句真話,諾貝爾的爸爸所發明的東西,十件之中總有九件根本派不上用場,難怪只能留著給自己欣賞。

 有一次,諾貝爾的爸爸又假裝獻寶的模樣,擺弄著一個不算小的橡皮袋,要太太及三個寶貝兒子一起來猜一猜橡皮袋的公用。孩子們興致勃勃的爭先搶 答,有的說是防雨披風,有的說是背包,有的說是帳棚。經過了一陣子的喧嘩叫嚷,爸爸才神氣的說:「你們全都猜錯了,這是專門為軍隊設計的皮筏,只要把這個 橡皮袋灌滿氣,就可以漂浮水面,載物渡河。」可惜,這個發明依然沒有得到任何一個國家願意採用。

 儘管如此,諾貝爾的爸爸仍然熱愛創造發明,而這份狂熱正深深的影響著年紀還小的諾貝爾。

 諾貝爾小時候的體質很虛弱,經常傷風感冒,每次感冒就得發燒、頭疼個四、五天;因此,他經常三天兩頭的請假養病,根本沒辦法全心全意的唸書。

 幸好,諾貝爾的小腦袋瓜還滿爭氣的,就算一個月請假二十天,照樣可以靠自己自修而考出別人考不出來的成績。對於諾貝爾學習時間比別人少,學習 能力卻比別人強的表現,學校的老師和同學都讚不絕口,都誇他反映靈敏、智慧過人。反倒是諾貝爾的媽媽經常憂愁滿面,她很擔心諾貝爾的學業終有一天會被別人 給比下去。於是,她三番兩次的向學校老師求助,希望老師能夠撥出一些額外時間來加強諾貝爾的功課。

 老師當然也很樂意這樣做,只是諾貝爾的功課已經夠優秀了,實在沒有必要再加強些什麼,所以老師就安慰著她說:「諾貝爾的實力一直都領先其他同學很多,妳大可放心。再說,他現在已經體弱多病 了,如果還要安排他接受課後輔導,恐怕他會更吃不消。還是讓他多多休息吧!等他的身體養壯了,到時候什麼事都好辦。」老師的話的確有幾分道理,諾貝爾的媽 媽聽完後也就不再瞎操心了。

 因為諾貝爾經常沒到學校上課,所以他和同學們的距離始終拉不近。不過,愛好寧靜的諾貝爾並不覺得自 己孤單可憐,也從不抱怨自己沒有玩伴,他習慣一個人獨處,更喜歡一個人獨處。他常常一個人到離家裡有一段距離的草原散步,有時仰頭觀賞天上雲朵的變化,有 時彎腰撫摸垂頭點水的青草,就連沒有半點生命的小石頭,有時候也能讓他把玩個半天。或許是缺乏朋友的緣故,諾貝爾只好學著把生活週遭的事物,當作自己的好朋友,不管是看得見、摸得到的花草樹木,或者是看不見、摸不著,只能用心感受的情緒,如快樂、痛苦等等,諾貝爾都把它們當做是一起生活,一起過日子的好夥伴。因此,諾貝爾比其他的小朋友更懂得珍惜生活中的每一個經歷;當然,他從生活中所獲得的知識與體認,也就比其他小朋友來得豐富而且深刻。

 到了十歲那年,諾貝爾的爸爸帶著全家人搬到俄國的列寧格勒居住,並且在當地經營一家製造軍用機械的工廠。

 在列寧格勒居住了半年以後,諾貝爾的身體一天比一天健康起來,心情也開朗許多。於是諾貝爾開始喜歡到人多的地方溜達,尤其喜歡到他爸爸的工廠閒逛。

 只要看到機器轉動個不停,諾貝爾的心裡就有說不出來的快感,他覺得機器會動是一件很神奇的事。所以,他一有空就閱讀有關化學、機械、物理的書籍,想要進一步了解機器運轉的原理。

 有一天,諾貝爾發現工廠裡有一樣刺激又好玩的東西,那是用來裝入水雷的火藥。諾貝爾趁著工人不注意時,偷偷的把火藥裝入牛皮紙袋帶回家;等到天色暗了,再把火藥倒進圓柱形的紙筒內,豎立在草地上,然後點火焚燒。瞬間,火藥噴出的火花直衝雲霄,將夜空裝飾得漂漂亮亮的。

 望著滿天閃爍的火花,諾貝爾並不滿足,他心想:「如果把火藥裝入鐵罐裡,威力一定更強。」於是,第二天晚上,諾貝爾又按照自己的構想,做了一個驚人的實驗。他把鐵灌口緊緊的封了起來,點燃導火線,然後快步跑開,等著看好戲。不一會兒,鐵灌爆裂了,轟的一聲巨響傳了開來,好像天要塌下來一般,鄰 居們都嚇得魂飛魄散。後來爸爸知道那是諾貝爾搞的鬼,便嚴格禁止他再玩火藥。

 為了避免挨爸爸的罵,諾貝爾不再偷爸爸工廠裡的火藥粉,他決定自己製造火藥。往後的日子裡,諾貝爾每天埋頭翻書、查資料、做實驗,直到三十歲那年,他終於發明了硝化甘油引爆雷管,同時取得硝化甘油炸藥的專利權。

語言天才

當諾貝爾9歲那年,父親在俄國的事業已有小成,便將他們接到俄國。由於經營軍火和軍事機械製造,諾貝爾家境逐漸富裕,一家人在聖彼得堡享有很高 的生活水平。重視教育的父親為諾貝爾兄弟聘請大學教授級的家教,諾貝爾因此從未進過高等學校,主要經由家庭教師學習而完成教育。家庭教師教導諾貝爾兄弟各 類領域的知識,從物理、化學、數學到文學、哲學和語言等。這造就諾貝爾不僅是極為優秀的科學家,也在文學和哲學領域頗有造詣,更是位精通瑞典文、俄文、法 文、英文和德文的語言天才。

諾貝爾一生中最關心的,除了科學之外便是文學了,他還曾一度認真考慮轉換跑道成為作家。英國詩人雪萊(P. B. Shelly)及拜倫(L. Byron)的作品感動他最深,尤其是雪萊,在諾貝爾少年時期便對他詩中豐富的想像力、追求世界和平的博愛思想所折服,這些可能是他日後設立文學以及和平 獎的原因。

硝化甘油與黃色炸藥

1850年,十七歲的阿弗雷德奉父親之命,前往西歐及美國進行研究之旅。1852年,阿弗雷德回到聖彼得堡,與二位哥哥共同協助父親工廠的研究 開發工作。1853年,克里米亞戰爭爆發,「諾貝爾父子鋼鐵機械製造公司」因生產大量軍用物資供應俄軍而賺了不少錢,但在1856年戰爭結束後,俄國沙皇 尼古拉一世去世,新政府片面毀約,這使得公司不久後宣布破產。

家庭事業的停擺,反而使得諾貝爾父子開始有餘力研究新的爆破材料。阿弗雷德的化學老師曾提起過一種炸藥物質–硝化甘油,它的化學構成當時並不 完全清楚,只知是一種威力大但不穩定的爆炸物。於是阿弗雷德開始實驗研究,他發現少量的硝化甘油在同時受熱或受捶擊的情況下才會發生爆炸,否則只會產生燃 燒,但在實際工程運用(如岩石爆破)時,讓較大量的硝化甘油一次受捶擊或同時受熱會是個很大的技術問題。所以,他訂定的研究目標有二:一是要找出油狀炸藥 的安全起爆法;二是要在不減少爆炸威力的前提下,改變炸藥的形狀,將危險性降到最低。

諾貝爾的化學實驗室

最先的成就是在1865年「雷管」的發明。為了要能夠將一定份量的硝化甘油引爆,他製作了栓緊密封的黑色火藥管,並將之置放於硝化甘油之中,如 此,藉著管子的爆炸來引發硝化甘油更強烈的完全爆炸。這種能使火藥(不僅限於硝化甘油)完全爆發的裝置便是「雷管」。雷管的發明,導出了爆炸技術的「起爆 原理」,也奠定了這方面的技術及日後的發展基礎。這種油狀炸藥讓各國需要爆破的工程,進度加快很多,因此訂單蜂擁而至,公司的生意十分興隆。

硝化甘油雖然已能安全起爆,但是不耐搖晃撞擊、對溫度變化敏感的特性,讓搬運、儲存成為一個頭痛的大問題。1864年9月3日,諾貝爾新建的硝 化甘油工廠發生爆炸,弟弟埃米爾也在爆炸中喪生,世界各地的交通工具、 倉庫、工廠也不斷傳來可怕的爆炸事故。儘管這油狀炸藥的性能優於一般火藥,但社會人士及買主卻因此籠罩在恐怖的陰影中。阿弗雷德因此再投入研究,想要找出 不減少爆炸威力,而又能夠提高安全度且容易搬運的方法,最好是把硝化甘油變成固體。他試了許多材料:紙、木屑、煤塊、乾泥、石膏、黏土等。最後利用矽藻土 來混合硝化甘油,果然,它可以吸收比本身多三倍的硝化甘油,成為像黏土一樣軟硬適中的塊狀物體,從高處投落、製成小粒放在鐵板上敲擊都不會爆炸。阿弗雷得 將之命名為”Dynamite”(中譯名為「黃色炸藥」或「矽藻土炸藥」)。從此,硝化甘油以固態呈現於世人面前,無謂的傷亡事件也大大減少了。

在發明矽藻土炸藥之後的數年間,諾貝爾的工廠與其組織都按部就班發展,除了研究事業,阿弗雷德還必須經常奔波各國推動商務,過著忙碌的生活。就在此時,他的勢力與財產基礎開始奠基,炸藥王國從此底定。

威力更大的炸藥

1875年,在偶然的機會下,他發現硝酸纖維素(棉火藥)及硝化甘油這兩種爆炸物質可以完全溶合,成為一種類似果凍般軟硬的膠質合成物,而且在 運輸或使用的安全性上與矽藻土炸藥不相上下,威力更強且不怕潮濕,這種炸藥叫做「明膠炸藥」。明膠炸藥之後,阿弗雷德於1887年又發明了「無煙炸藥」。 無煙炸藥的優點是爆炸後無殘渣且近於無煙。

諾貝爾發明炸藥當時,正是工業與城市高度發展的時候,擁有可降低岩石爆破和開挖山洞的成本技術的人,當然賺足了荷包。到阿弗雷德去世的1896 年,諾貝爾系列的公司已分佈於瑞典、挪威、德國,奧國、法國、英國、美國、南非等二十個國家,工廠數有九十三家,年度生產量為六萬六千五百噸炸藥。

350項發明專利

諾貝爾畢生共取得全球超過350項的發明專利,除了炸藥,對於使用硝化甘油的導火線、無聲鎗砲、金屬的硬化處理、銲接、熔接,以及子彈的安定、 使用瓦斯的海底裝備及其安全性、救助海難用火箭等,都有理論與實際的成就;他在人造橡膠、人造皮革及以硝化纖維素為基礎製造真漆或染料、人造寶石等方面的 實驗研究雖然沒有直接的成果,但因有他的研究成果作為基礎,才導致後世的成功。

諾貝爾逸事二三

實驗室里煙霧騰騰,諾貝爾正在忘我地工作,他的哥哥來找他,說:「諾貝爾,我正在整理我們家族的家譜,你是名聞世界的人物,沒有你的自傳怎麼行呢?你寫份自傳吧。」

「哥哥,不用吧。」

「那怎麼行呢?」諾貝爾的哥哥勸說道,「弟弟,你寫自傳並不是為你自己,而是為我們家族呀!你寫吧。我們家族的家譜里有你的自傳,就會增添光彩的!」

諾貝爾還是不同意,他哥哥就反覆勸說,最後,甚至是哀求了:「弟弟,你是怕耽誤你的時間嗎?如果那樣,你就說說,我來記錄、整理吧。」

「我實難從命。」諾貝爾態度謙遜,但語氣堅定地說,「我不能寫自傳,在宇宙漩渦中有恒河沙粒那麼多的星球,而無足輕重的我們,有甚麼值得寫的喲!」

原來如此!他認為自己做的一切只是為人類該做的一點點事而己,為甚麼要拿對人類的一點點貢獻去換取榮譽呢。因此,他始終不答應。

諾貝爾的哥哥只好歎息著走了。諾貝爾又埋頭做起實驗來。

諾貝爾的坎坷婚戀

諾貝爾以發明炸藥名揚四海,他一生對人類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但個人的愛情生活卻甚不愜意。

青年時代,情竇初開的諾貝爾曾把自己熾熱的戀情獻給一位在藥房工作的瑞典姑娘。正當他們對未來充滿幸福的憧憬時,那位戀人竟因病早逝,突如其來的噩耗給諾貝爾的心靈造成巨大的創傷,在隨後的20年時間裡,他再也無心移情別的女性。

二十多年後,諾貝爾因發明炸藥聲譽鵲起,而在生活上、精神上卻仍孓然一身。後來他終於鼓起勇氣,刊出了一則措詞相當含蓄的廣告:“一位十分富有且受過高等 教育、漸近老年的男士欲尋找一位中年女性,條件是能講多種語言、能勝任秘書業務、能承擔家務勞動。”不久,他便收到了奧地利的貝爾塔·金斯基的來函。金斯基來巴黎投奔了諾貝爾,幾天工作,她以卓然不凡的氣質和干練利落的作風給諾貝爾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然而沒過多久她竟不辭而別,匆匆結婚。

最後的遺書

雖然諾貝爾是這種無煙火藥的製造權威,但是它卻非常厭惡自己所製造的火藥被利用在戰場上殘害人類。為了消弭人類不當使用他所發明製造的火藥,諾貝爾把賣火藥所得 的大筆金錢全部都捐了出來,設立了基金交給政府,作為鼓勵人類對於世界和平有重大貢獻者的獎勵。這就是諾貝爾獎的由來。

有意思的是,1905年諾貝爾因其基金會推展和平活動榮獲諾貝爾和平獎。

1896年12月10日諾貝爾因心血管疾 病死於義大利寓所,留下在當時價值約400萬美元的資產,這筆錢約等於現今1億7,300萬美元(約52億台幣)的價值。諾貝爾在去世前十年的時間裡曾先 後寫了三封內容不同的遺書,前兩封都因1895年的第三封而失效。他最終的遺囑如下:

「本人經過審慎考慮之後,關於我死後財產作如下的分配:(接著是其贈與個人的名單,略)…,其餘換成現款,作如下的處置:遺書執行人可投資於有 價證券作為基金,將每一年所得的利息授與在前一個年度對人類社會有最大貢獻的人。該利息分成五等分,分別頒給對物理學有重大發明或發現者;在化學上有重大 發現或改良者;在生理學或醫學上有重大發現;在文學上朝向理想主義而有最優良之作品問世者;調停各國間之糾紛,廢止或縮小目前之軍備,並對和平會議的組織 盡最大、最好的努力者。…」

諾貝爾的遺囑,是他理想的精華,心血的結晶。雖然他身擁巨富,卻不願把財產分配給親友們。他認為:大宗財產是阻滯人類才能的禍害,凡擁有財富的人,只應給子女留下必須的教育費用,如果留下過多的錢財,那是獎勵懈惰,使他們不能發展自己的才幹。

許多人對諾貝爾因發明炸藥而致富感到不以為然;但是沒有人會否認,以他為名所設立的諾貝爾獎,在這一百年之中,代表著舉世最高的榮譽。
@(//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related article
  • 〔自由時報編譯陳泓達╱綜合斯德哥爾摩10日外電報導〕2005年諾貝爾經濟學獎10日揭曉,以色列裔美國經濟學家奧曼和美國馬里蘭大學教授謝林因其在博弈(賽局)理論上的研究成果,有助於解釋軍備競賽、削價競爭和貿易爭端等政治經濟議題而獲此殊榮。
  • 〔自由時報記者黃以敬、劉力仁╱台北報導〕諾貝爾經濟學獎由美國學者謝林及奧曼共同獲得,兩人發展出的賽局(或博弈理論),應用層面不僅可擴及經濟、企管、社會、政治、外交不同層面,兩人著作幾乎已成相關學系基本教材,甚至連擊敗無數棋手的IBM「深藍」電腦程式,都是賽局理論的延伸應用。
  • 〔自由時報編譯陳泓達╱路透雪梨10日電〕喂,想得到諾貝爾獎嗎?得獎之道無他,活久一點,不要抽菸,也不要喝太多酒,注意飲食巫,定期休假放鬆一下,因為你的學術成果要得到諾貝爾獎評審委員會賞識,可能得等上五十年。
  • 想得諾貝爾獎嗎?武功秘笈在這裡。1996年得到諾貝爾醫學獎的澳洲學者「彼德.多爾蒂」,最近出了一本書,提供了他的經驗談;他說,如果一個人想要得諾貝爾獎,最必要的條件,就是先要「活得比誰都長」;而要做到這一點,想得諾貝爾獎的人,就必須不抽煙、不喝酒,飲食健康,作息正常,而且還不能是個工作狂,該工作的時候就要工作,該休息的時候就要休息。
  • 兩個知名的博奕理論專家,美國籍猶太人﹝奧曼﹞和美國人﹝謝凌﹞再度以博奕理論,抱走了這一屆的諾貝爾經濟獎。1994年美國奈許教授也曾經以「博奕」理論得到同一獎項。

  • 諾貝爾文學獎將在周四公布結果,但其中一名評審不滿去年的結果而辭職。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