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九二一地震重建經驗 可供斯里蘭卡借鏡
【大紀元1月8日報導】(中央社記者黃旭昇斯里蘭卡安帕拉八日特稿)海嘯重創斯里蘭卡,東部巴地卡羅與東南部海岸安帕拉地區生活條件極差,雖然各國物資陸續湧入,但交通惡劣,難民營分散各處,運送過程艱辛。災後百廢待舉,台灣九二一地震重建經驗,或許可提供借鏡。
台灣路竹會醫療團到斯里蘭卡災區提供醫療服務,四個難民營約有近三千五百位民眾就診。東部海岸的卡魯凡奇谷地難民營,一位女士受到驚嚇衝擊,憂鬱症因此惡化。
十六歲女孩尼渥莎到達卡內基葛拉瑪難民營時,驚恐的雙手發抖,因為她的媽媽在海嘯中喪生;過度驚恐的她,災後十一天仍無法記憶災難發生時的狀況。
一位飽受驚嚇的老人,兩眼茫然無神,屬於典型的急性壓力疾患;路竹會到達當地時,已是海嘯過後第八天,這位老人仍無法言語。
台北中興醫院精神科醫師蔡盧浚表示,如果不緊急協助這些目擊親人死亡與重大災難的民眾,災後一週至數週將出現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貧窮地區的災民,如果長期面臨物資缺乏、等待希望落空,容易出現憂鬱、自殺或治安問題。坦比魯利(THAMBILUVIL)難民營入夜一片漆黑,小朋友已經會搶劫。
氣候濕熱、瘧疾病媒蚊充斥、缺乏污水處理、人畜共同生活,則嚴重威脅難民營健康。路竹會醫師曾昭文表示,時間拖得越久,傳染病威脅越大,災民的身心都需要外界與家人的支持。
每個難民營收容狀況不同,坦比魯利難民營兒童,捧著分配的食物,赤腳走過泥濘污水;卡魯凡奇谷地難民營有許多兒童與嬰兒,一起生活在衛生環境不佳的學校,教室與走廊到處都是睡在地上的災民。
暫居難民營的災民,三餐靠著在教室煮大鍋飯,午後一陣雨讓氣溫變得涼爽,由於溫差變化,許多老人家與兒童感冒。
瘧疾,是打地鋪民眾另一潛在的健康威脅。路竹會醫療團成員帶著行軍床移動各據點義診,晚上必掛起蚊帳,仍有人被咬得滿手紅斑。
台北醫學大學教授鍾文政在義診第一站巴西古拉難民營,檢驗出十二例三日瘧及間日瘧病患。一位女童到醫療站時已出現熱痙攣、眼珠翻白症狀,媽媽哭啼著送她就醫,經檢驗是三日瘧;其他難民營也發現有容易致死的惡性瘧,甚至出現恙蟲、疥瘡等傳染病。
災區亟待外界伸援,當地媒體大幅報導災情與救災進度,不過災區與非災區的生活,有強烈對比;走在內陸公路沿線,除懸掛國觴的旗幟,絲毫感受不到濱海鄉村的慘狀。
醫療團一月五日從巴地卡羅(BATTICALLOA)沿海岸公路往南走六小時,到達安帕拉(AMPARA)地區。阿卡拉帕圖城鎮(AKKARAIPATTU)滿目瘡痍,海嘯後第十天,災民強打精神重建家園。
這場天災在此地區造成一千五百餘人死亡,還有些人在海口潟湖失蹤,至今下落不明。阿卡拉帕圖一處災區地形有如長島狀,海嘯來時前有大海洶湧,後有內海阻擋去路,災民無處可逃,相當悽慘。
蔡盧浚認為,台灣可將九二一地震後的醫療援助、社區家園重建經驗,協助斯里蘭卡災民重建家園,不過這條路需要中長期計畫,不能完全移植台灣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