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1月7日報導】(中央社記者管中維台北七日電)經濟部地質調查所今天指出,台灣及鄰近海域地震頻繁及火山作用旺盛,不能免除海嘯威脅,尤其台灣東北部及西南外海水深較淺,海床坡度平緩,較易受海嘯侵襲;台灣應加強海嘯研究,與琉球及菲律賓合作建立地震站網及觀測地震活動,建置海嘯預警系統,建立全民防災意識。
海嘯是海域受到斷層活動、火山噴發、海底或海岸大規模山崩等海床變位或外力撞擊時,海水體發生劇烈擾動移位並形成巨浪,巨浪自擾動中心向四週快速傳遞的現象。地調所指出,海嘯常伴隨地震發生,但不是所有海域地震都會引發海嘯,只有當海域發生大規模的淺震源地震,斷層錯動海床,才可能伴隨海嘯發生。
2004年12月26日,南亞發生規模 9.0的強震,伴隨發生大海嘯,造成南亞多國極為慘重的災情,甚至連非洲東岸也傳出受到波及。台灣四面環海又位處地震帶,是否會受到海嘯的威脅,引起各方關切。
地調所指出,台灣及鄰近海域地區的地殼活動有菲律賓海板塊與歐亞大陸板塊聚合碰撞以及沖繩海槽張裂活動,造成地震頻繁且火山作用旺盛;歷史記載,台灣曾在西元1781年及1867年分別在南部的高雄地區及北部的基隆-金山地區發生嚴重海嘯災害,因此,台灣不能免除海嘯的威脅。
地調所進一步說,雖然台灣東部外海常發生地震,但台灣東部海岸海底地形陡峭,近岸水深達數千公尺,不利海嘯海浪堆高,因此,台灣東部尚無受海嘯侵襲造成災害的紀錄,不過,如果這次南亞大地震發生在台灣東部海域,海底地形的優勢恐怕也不能保護免於災難;另一方面,台灣東北部及西南外海水深較淺,海床坡度平緩,更易受到海嘯侵襲。
地調所說,台灣東北海域為沖繩海槽最南段,沖繩海槽不斷擴張,伴隨許多張裂性的斷層活動及海底火山,劇烈性的張裂性斷層活動及海底火山活動是引發海嘯的主因;此外,基隆外海的棉花嶼及釣魚台海域則是沖繩海槽北坡,海底呈現數個峽谷地形,研判這些海底峽谷可能是由伴隨斷層活動的大規模海底山崩造成,海底山崩可能形成海嘯,為東北海域帶來災害。
地調所並指出,台灣東北方的琉球群島及日本海域是地震頻繁地區,與台灣的距離在2000公里以內,這些海域如果發生大規模地震活動所引發的海嘯,也有可能侵襲台灣的海岸。
至於西南部海域,地調所表示,台灣西南部與南部海域雖然較少活動斷層,地震頻率及規模也較少,斷層活動引發海嘯的機率低,不過,位於台灣南方的菲律賓,與台灣同屬於菲律賓海板塊與歐亞板塊的聚合帶,地震頻繁,呂宋島有許多活動斷層延伸至海域,大規模斷層活動可能引發海嘯,在數十分鐘至一小時內即可到達台灣西南部海域,可能衝擊台灣南部及西南部海岸。
地調所建議,地震觀測是監測斷層活動及火山活動最方便的方式,目前台灣地區的地震測站都位於陸地上,應在海域布建海底地震儀,同時,台灣應與琉球合作建立東北海域的地震站網,並與菲律賓合作觀測地殼變化及地震活動,建立海嘯預警系統,共同維護海域海岸安全,政府也應建立海嘯預警及防災救災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