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良性互動 中國新年包機雙向對飛寫歷史
【大紀元1月29日報導】(中央社記者張良知台北二十九日電)兩岸台商中國新年包機今天正式啟航,搭載台商與眷屬往返台灣中正、小港機場至中國北京、上海、廣州,這次五地點雙向對飛、不中停及中國大陸民航客機首次飛航至台灣,均是兩岸通航歷史新頁,開啟兩岸和平、良性互動的模式,各方普遍持肯定的態度。
此次兩岸中國新年包機對飛,自1月29日至2月20日止,共計23天,較2003年的11天增長許多;在台灣開放的航點依舊維持桃園中正與高雄小港兩個國際機場,中國大陸航點除原有上海外,增加北京與廣州。航班則由2003年來回各8個航次,大幅擴增為來回48個航次,由兩岸各6 家航空業者分別承擔24個航次。
儘管今天順利啟航的2005年中國新年包機對兩岸航空業者實質經濟效益並不大,但所代表的歷史成就及象徵意義仍使各家航空公司積極爭取航班,機上餐點及服務亦特別講究,希望建立良好形象,為爭取未來固定客、貨運商機早做準備。
這次中國新年包機對飛的歷史意義,陳水扁總統日前在接見美國外交政策全國委員會訪台團時曾表示,他相信兩岸中國新年包機協商成功、且較往年有更好的突破及開展,是兩岸關係進一步正常化的契機及起點。
至於此次雙向對飛的包機模式,是否可能成為兩岸間的「常態包機」,行政院大陸委員會主任委員吳釗燮日前亦表示,關於兩岸開放的措施,政府是以穩健腳步循序漸進,政府不排除在中國新年外,針對台灣其他重要節日,進行包機規劃。
針對航空業者關心兩岸是否有商談「貨運包機」的可能性,吳釗燮表示,政府在中國新年包機獲得良好協商結果後,將繼續推動貨運包機,但能不能成功要看中國,如果中國願意與台灣談,台灣當然很願意,這件事就較容易獲致共識。
雖然這次中國新年包機對飛並不真正代表兩岸已恢復談判,但整體而言,這次中國新年包機雙向對飛、中途不落地及中國大陸民航客機50餘年來首次飛航台灣,均是兩岸通航的歷史紀錄,其所帶來的良性互動氣氛及台商回台過年的方便性,也不可抹滅。
這次中國新年包機在 1月中順利達成具體協議,是兩岸關係進一步正常化的契機及起點,顯示兩岸關係仍有透過民間達成協議、建立互動的可能性;航空業者對未來貨運包機或固定包機多所期待;不過業者認為,今年3月底前仍有中國針對台獨勢力的「反國家分裂法」的立法程序,將是兩岸關係能否順利良性發展的重要變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