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研院研發中華和台灣兩大歷史地理資訊系統
【大紀元1月28日報導】(中央社記者韋樞台北二十八電)閱讀歷史武俠小說,即使串聯人物和時間的關係,總有一種無法套疊空間的遺憾。台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耗時多年研發完成的「中華文明之時空基礎架構」、「台灣歷史文化地圖系統」,利用地理資訊系統融合古代圖籍和專題資訊,讓人更了解歷史、文化與地理全方位關係。
人文活動與自然現象一樣,廣泛涉及「時間」與「空間」屬性。以往受限於技術條件,以人文活動為主的歷史與文化研究,不易掌握和分析空間資訊,或是進一步與時間的整合,令人有心有餘而力不足的遺憾。
不過,藉著地理資訊系統 (GIS)的發明,網路應用和數位內容的發達,很多古圖籍真象可以透過網路在全球各地查詢、佐證。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副研究員范毅軍表示,融合這些科技在人文社會科學的研究使研究時間縮短,價值大大提升。
范毅軍與史語所、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及計算中心通力合作,開發完成「中華文明之時空基礎架構」及「臺灣歷史文化地圖」系統,這兩套系統藉著 GIS 技術將傳統紙本的地圖轉成多維的虛擬實境。不但可隨時更新,還能與各種資料庫整合,做時空交錯的查詢、檢索及展現。
「中華文明之時空基礎架構」是以譚其驤主編的「中國歷史地圖集」為主要基礎,提供上古到清代超過兩千年的中國歷代基本底圖,並輔以陸續蒐羅整理的各類歷史地圖、遙測影像等基礎圖資、及中研院的「漢籍電子文獻系統」、「清代糧價資料庫」、「明清地方志聯合目錄資料庫」等重要研究成果整合。
在「台灣歷史文化地圖」方面,是依荷蘭與西班牙據台時期、明鄭時期、清領時期、日治時期與光復以後,分別建置各類基本底圖。其中以「台灣堡圖」與「台灣地形圖」做為基本圖資。再配合近年發行的地形圖、相片基本圖以及遙測影像等,作為當代的底圖。
在WebGIS整合應用環境方面,這套系統結合「台灣歷史文化地圖」、「台灣研究網路化」、「台灣地區航照管理系統」、「台灣地區地名查詢系統」、「漢籍全文資料庫」等重要研究成果,透過簡單易行的查詢介面做資料的發掘與應用,從而輔助研究工作深入的推展。
范毅軍強調,這兩套整合型系統不但有助各學門的研究成果編排成圖,也可進一步分析空間。各領域的專業資訊也得以彙整、展現新知識意涵與內容,非常值得研究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