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中國傳去琉球的音樂——御座樂】
說起中國和琉球的文化交流,可以追溯到明朝洪武25年(1392),皇帝賜閔人36姓給琉球時,這些人在沖繩教了中國的禮樂等等,據說從那以後,中國傳去的音樂便盛行了起來。
根據上江戶的演奏資料我們可以知道,御座樂的樂器跟曲子是隨著時代的改變而增加。這樣的情形一直持續到1764年(1764年以後,樂器和曲子都固定)。因此,我們可以推測御座樂初次傳去琉球後,又時而會從中國再把曲子或樂器帶回去琉球。
1 久米村人
據> (卷一46條)記載 “明太祖賜了閔人36姓後,琉球國開始盛行演奏音樂、製禮法、改變風俗等”。而> (卷三13條)也記載 “洪武二十五年壬申、太祖皇帝、遣賜閔人三十六姓 。因而文風丕變、以致一道同風之盛。從此本國、始節音樂、不異中華”等。也就是說,從1392年以後,琉球的音樂和中國沒有什麼不同。在卷四的24的樂則有“當國、樂、察度王尚巴志王之世間、自中華傳授來乎、不可考。有座樂 是為太平樂。奏於座中故、亦曰座樂”的記載。
閔人36姓是從中國的福建移民到琉球的人,他們在那霸的久米村集團居住,對於琉球王府來說,他們活躍於製作和外國的往來文書、或翻譯、或舟匠、或領航水路等。去中國進貢副使的人一定是久米村人擔任;還有官生和政治家、學者也是由久米村人擔任。久米村從17世紀左右,他們自己稱為 “唐營”後又稱為 “唐榮”。
在傅崇道的家譜記載了: 國王因為冊封使一行演奏了清的音樂,因為感動所以讓傅崇道學習。明朝雖然傳來中華音樂(座樂),經過時代的演變,音樂的節奏或是音樂表情都已經亂了套了。
從這段話我們可以知道明朝時琉球就有中華音樂的存在了。如果御座樂是明朝時代傳去的,御座樂最初應該就是久米村人傳去的吧!
2 冊封使一行
因為中國方面承認琉球國王的即位,為了贈王衣王冠並去祭拜其先王而派遣使者去琉球。而這使者被稱為 “冊封使”,冊封使所乘的船稱其為 “冠船”或 “御冠船”。去琉球的冊封使持續到最後的琉球王尚泰的冊封(1866)。
明清時代對琉球冊封的正使和副使都是由文官來擔任。使節團裡除了政府規定的人以外,冊封使們自己也可以選擇帶去所謂的 “從客”也就是各方面的專門家、顧問、技術者等。例如:醫師、天文學家、音樂家、畫家等等。
張學禮的從客陳翼多才多藝,依琉球國王的請求,教世子等三人琴的彈奏。大約一個月時間在天界寺教琴、這之後又移到中山王府,又教一個月。兩個月這樣短的時間內,世子思賢將 “平沙” “落雁” “關雎”三曲背下,國王的女婿則把 “秋鴻” “漁樵” “高山”三曲背下,法司的兒子則是把 “流水” “洞天” “塗山”的三曲背下。
而為了冊封琉球國王去的海寶、徐葆光帶去的琴師陳利州也教了那霸官的毛光弼,不僅是讓他背下數曲,甚至留下了一台琴。
3 歌樂師(樂生師等)
冊封使一行去琉球的時候,傳去了御座樂。琉球到中國去朝貢時的機會也學習了中國音樂。梁淵的家譜記載了這樣一段話 “乾隆五十年六月十六日再請憲令為習禮讀書及習中華歌樂雜戲”。他身為留學生除了讀書之外,也學習了中華歌和中華戲曲。
從琉球派遣去的中國留學生,是雙方交流文化的重要內容之一。留學生可分為兩種類,一是進國子監學習者被稱為 “官生”,一是在福州學習的人被稱為 “勤學人”。據田名真之的敘述,目前以1663年蔡彬等三人奉王命為“學文習禮”的派遣是最早的例子。他們是公費支出的國費留學生。從那以後,自己想要去福州“讀書習禮”的例子開始登場。18世紀以後,為數很多的年輕人渡海去中國修學。
在成為歌樂師或者樂生師之前,大多數的人都曾經作為私費留學生到中國的福州去讀書習禮。以下的例子是來自家譜。鄭鴻勳為了讀書習禮,乾隆2年(1737)開始,8年都在中國。鄭亮采是乾隆3年(1738)去中國,1743年回去琉球,1747年成為樂生師。梁淵是乾隆33年(1768)為了習禮讀書去了中國。回琉球後,乾隆37年成為唐躍師。之後,乾隆50年(1785)為了習禮和學習中華歌樂雜戲,又再次去了中國,回去琉球後,又再次成為樂生之師。
據上之述,久米村人是明朝最早把中華音樂傳去,隨著時代的變遷、拍子和旋律也亂了套,因而在冊封使一行去琉球時,琉球人也趁機會再習中華音樂,除此之外,“讀書習禮”的私費留學生也去中國學習音樂或戲曲。這就是御座樂傳去琉球的途徑。@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