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華語電影破繭之道 謝彩妙出書探討
【大紀元1月25日報導】(中央社記者黃旭昇台北縣二十五日電)港片「功夫」賣座,再次喚起人們對華語電影的信心。國片雄霸國際市場的夢想何時成真?謝彩妙新書「尋找青冥劍–從『臥虎藏龍』談華語電影國際化」,為台灣學界第一本從電影經濟學與經營策略觀點出發的著作,深具參考價值。
四年前,李安的「臥虎藏龍」推出時,也出現類似「功夫」的熱潮。台北縣立十三行博物館助理研究員謝彩妙,為國立台灣藝術大學應用媒體藝術研究所碩士,對於電影教育及電影產業發展具有使命感。
謝彩妙主張,電影文化與電影經濟是不可分割的一體兩面,只有從根本了解兩岸三地電影產業的發展和困境、找出對策,才能使華語電影在世界立足。
「尋找青冥劍–從『臥虎藏龍』談華語電影國際化」從具體案例,推衍華語電影產業體系結構。謝彩妙深度採訪台灣、香港、北京三地九位專家學者,並前往中國實地訪談及蒐集資料,整理出十幾萬字的研究果。
「臥虎藏龍」創意製作人李少偉在序中表示,電影工作者必須對電影產業的運作與過程,有基本且清晰的認識;才有機會利用獨有地位及環境,開發更多新思維及製造更多機會。
李少偉認為,台灣的電影工作者較少關注電影策劃及運作,似乎將電影發展僅視為一門藝術。此書則對國片學習「好萊塢模式」以「中片西作」,從影片定位、製片運作、風險評估、市場調查,及分眾、分地、分價化行銷等實際問題,都有精到見解。
大陸知名導演陳凱歌表示「中國電影和電影市場都要多幾個抽屜,文化上只有一個聲音是不健康的,多元化的文化追求應是文藝人士不可妥協的」,這句話讓謝彩妙印象深刻。
但謝彩妙也認為,台灣電影學習場域裡,「藝術的」、「文化的」操作演練不曾停歇,但電影科系畢業的學子,卻因無法從電影「工業的」體制內,獲得基本溫飽,而跟隨台灣電影「商業的」沒落,顛沛流離。她說,李安的用心拍片,讓學子對電影持續有閃亮的期望。
台灣藝術大學電影學系教授陳梅靖表示,謝彩妙以宏觀角度,把國片的概念擴展成華語電影,因應中華文化全球熱的趨勢,點出新世紀將是「華語電影從逆境中發展國際化的最佳機會」。作者改變華語電影的被獵者地位,找回主體,促進華語電影邁向國際化的看法和論述,極具參考價值。
華語電影工業究竟該如何整合?從製作、發行到映 演,有哪些全球化或在地化的手法和現象?華語電影打 通北美主流電影市場通路的「臥虎藏龍」,能為華語電 影帶來什麼?是否可從中推論華語電影的優劣勢及如何邁向國際化?關心電影的人,或許可以從此書發現部分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