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寂二千多年 漢代古城「出水」
【大紀元1月23日訊】歷史古城的相繼出 土,讓考古學者興奮不已,即使有些疑問仍未揭開謎底,但只要有一絲線索,就可能有新的發現。
據江南都市報報導,在三國時代具有關鍵地位的歷史名城柴桑,當時赤壁之戰何等叱吒風雲,但是 這座古城一直未被發現,原因是他沉寂於湖底2000多年,在九江漫無邊際的瓦片和陶片中,考古學者發現賽城湖底的古城;同時,另一座沉睡在鄱陽湖底的漢代梟陽城也浮出了水面。
在浩瀚的湖水邊,連綿不斷的磚瓦碎片和陶瓷碎片或在草地上,或在淺灘中,這裡的一磚一瓦令人震撼,1981年全國文物普查時,考古人員就發現了沉在湖中的尋陽城遺址,並在此發現了豐富的漢代文化遺存。在尋找柴桑城的過程中,雖然有許多對此古城的猜測,只可惜五十年代修建馬頭山水庫,對文化遺存破壞嚴重,故對柴桑城的確切地址尚難查實。
說柴桑城不得不說尋陽城。一月的九江,寒風拂著蒿草。在九江市區西南8至10公里的賽城湖(也稱七里湖或八里湖)內,一年一度的枯水終於暴露出隱藏了千年的秘密:湖中有座約3平方公里的六朝古城,名曰「尋陽城」。
1981年文物普查時,九江縣成立縣博物館,考古專家來到北距長江600米的賽城湖尋陽城遺址,發現了一處古陶瓷作坊遺址、呈長方形的古房址一處、古陶瓷窯址11處、古磚窯兩處、較為完整的古水井9處,以及大批的古陶紡輪、石臼、石磨和陶網墜、瓷擂缽等。賽城湖畔,瓦當、筒瓦、板瓦和青磚殘片俯首可得。經常有人到湖邊尋找完整的文化遺存,加上湖水常年的浸泡和沖刷,尋陽城已經便成了茫茫的瓦礫碎石,古窯址等已經蕩然無存。
在九江縣博物館內,從尋陽城遺址出土,刻有「大通元年」銘文的板瓦,還有「楊」字紋的筒瓦,人面紋上刻有「宜官」的瓦當,「大興四年」(公元321年)、「鹹和元年」(公元326年)以及「普通六年」(公元525年)和「普通七年」(公元526年)的銘文磚,有的「周」字紋磚泥質黑灰,顯得火候很高。這些,足以說明尋陽城在湖底昏睡了2000年左右。
歷史上著名的柴桑城就在柴桑縣嗎? 柴桑山最早出現在《山海經》中,說柴桑山上有很多麋鹿和白蛇飛蛇,東晉的郭璞在「柴桑山」下注「今在尋陽柴桑縣南,其廬山相連」,此後北宋樂史的《太平寰宇記》有「陶潛(淵明)舊宅在州西五十里柴桑山」之說,南宋王象之編撰的《輿地紀勝》中又說:「柴桑山,在德化縣西南九十里」。但當地村民無法指出柴桑山的具體所指。1991年11月,昌九高速公路大塘村挖出已古墓,墓內有一石質買地券刻著:「維保大十二年十月二十日江州德化縣楚城鄉……」根據文獻,楚城鄉歷經宋、元、明、清,到1938年才改為荊林鄉。與此相應的《嘉靖九江府志》載:柴桑城在漢置柴桑縣、隋改湓城、唐武德五年所置德楚城縣,今楚城鄉。如此說來,柴桑城並非設在楚城鄉或者是荊林街。眾說紛紜,令人莫衷一是。
柴桑縣,始置年代不詳。根據最早記載豫章郡和柴桑縣的《漢書·地理志》載,豫章郡是漢高帝所置,柴桑縣為豫章郡十八縣之一。 王莽托古改制,將豫章郡改為「九江郡」,柴桑縣改為「九江亭」。東漢恢復原名直到隋平陳。東漢末魏黃初二年(公元221年),孫權領軍遷鄂(今湖北鄂州),改鄂縣為武昌郡,柴桑、尋陽等縣由豫章郡劃出改隸屬武昌郡。
西晉平吳後,柴桑城已升格為尋陽郡城。東晉時,尋陽郡增入九江縣。東晉末,設在長江以北(今黃梅一帶)的尋陽縣撤銷,土地人口並入江南的柴桑縣,此時,柴桑縣跨江而治,界域遼闊。在宋、齊、粱、陳,江州治移至湓城,但300年的時間裡,多數是以尋陽為州治。許多史料把相同的地方發生的相同事件用不同地表進行表述,說明尋陽城就是柴桑城。而且 很多專家都認可了這一說,新編的《中國歷史地圖》已採用了這一說法。
千年遺跡尋陽城將永遠沉入賽城湖,只是在侯鳥每年到來時,才露出模糊的面孔。在離九景高速公路邊的都昌縣,同樣有一座古代城池,沉睡在鄱陽湖中。
在都昌縣周溪鄉南端,山路間村民遙指遠處煙波浩渺中一個小島說,那就是梟陽古城。島上隨處可見漢代的瓦當、板瓦和古磚。當年考古人員採集到石器、陶器以及銅鏡。建築遺物有雲紋瓦當、長樂未央瓦當、萬歲瓦當、網錢紋磚,有得磚上有「永元七年(公元95年)三月十三日」銘文。在附近東漢墓葬群中,遺物除陶器具有戰國風格外,大部分烙有漢代之風。
《漢書·地理志》中記載:豫章郡領縣十八,中有梟陽縣。《讀史方輿紀要》載:梟陽城,府城(饒洲府城,今波陽縣城)西北百二十里,漢初置縣。《波陽縣志》云:在鄱縣西北一百二十里有梟陽故城、《都昌縣志》載:古梟陽城載周溪司前湖中四望山,至今城址猶存。
遺跡中的城垣東西長28米左右,西面殘長約15米,殘高4米左右,頂寬約3米。在數十個小島中部,是潮濕的開闊平地。而這些平地,將在春天成為水的世界。 古人擇地建了尋陽城和梟陽城,但是什麼原因使他們遺棄了這些城池,讓它們藏於湖底呢?
梟陽城遺址有一平方公里,當鄱陽湖水漲至18.5米時,城頭山全部被水覆沒。清代的王先謙說:「因贛水注,湖漢水(贛江水)自南昌來,北徑梟陽縣,合余水下入鄱陽,余汗水自余汗(今余干)來,北至梟陽湖入湖溪水。」王先謙還說,余水代有變化。雖然他的文裡沒有說到梟陽城是因為水患而遭先人放棄,但當時余水水勢猛漲,可能是造成梟陽城被遺棄的原因。
至於尋陽城合梟陽城因何成為水底之城,《尚書·禹貢》說,九江歷代難治,古代的彭蠡澤(今鄱陽湖)何長江河道都不在現在的位置。古代長江在湖北的武穴之後,在九江盆地形成無數汊道。而鄱陽湖則在今湖北境內。考古人員在湖口至大孤山的鄱陽湖邊曾發現新石器晚期遺址,它處於鄱陽湖水位下約3米。這證明5000年前,鄱陽湖出口處地勢較高。因此,梟陽城被淹,是因長江在安徽的望江、江西的馬當一帶受阻,倒流水位較低的江西境內造成鄱陽湖南移,梟陽城自此被廢。
此外在梟陽城遺址,一塊紅色砂石中嵌著鵝卵石的怪石靜靜地躺著。這是海底沈積巖,距今有4億萬年以上。 在梟陽城遺址的斷層處,一米左右的文化遺存下,竟全是這種海底沈積巖。由於水的長時間沖刷,這些海底沈積巖出現了巨大的巖洞。仔細觀察,四望山實際上全部是這種岩石組成。這些就是「地質遺跡」。 河南嵩山的地質變動經歷了30多億年的演化,從太古代、元古代一直到新生代四個地質變動時期,直至現在這裡的地質構造仍在變動中。@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