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現代散文

寒江月:衣食住行話北極(一)

1576年6月7日,倫敦。

  泰晤士河邊萬頭攢動,泰晤士河上,三條木船揚帆待發。這三條木船,20噸的加伯利爾號和麥可號,和一條7噸的輕便帆船,即將出發前往北極地區,在航海家兼商人馬丁o佛羅貝捨的帶領下,尋找通往「卡賽」的西北航道。

  「卡賽」是當時歐洲人對中國的稱呼,16世紀時,前往東方的航線必須從大西洋南行非洲,繞過好望角,這條航線被當時的海上霸權葡萄牙和西班牙控制。雄心勃勃的英國不甘落後,為了擺脫葡萄牙與西班牙的海上霸權,英國決定另辟航線,尋找從大西洋向北,然後轉而向西,通過北冰洋到達太平洋的航線,這就是世界航海史上著名的「西北通道」。佛羅貝捨是第一個前往北極,尋找西北航線的歐洲航海家。

  在河兩岸人們的歡呼聲中,三條木船啟航,在泰晤士河上緩緩航行。當船路過格林威治的帕拉森夏宮時,女王伊麗莎白一世出現在宮殿的窗口,向航海家和船員們揮手告別。

  小船隊中的輕便帆船不久就在北大西洋的風暴中沉沒。在濃霧的冰海中航行數日後,麥可號半途而棄,掉頭南歸。佛羅貝捨只剩下擁有18名水手的加伯利爾號。加伯利爾號繼續西行,橫渡了一道海峽,即現在的戴維斯海峽,7月28日,他們發現了一個小島,即現在加拿大北極地區最東面的「決心島」。加伯利爾號繼續西行,進入了一個海灣,即現在的佛羅貝捨海灣,當時佛羅貝捨誤以為它是一道海峽。海灣直通巴芬島南部的心臟地帶,欣喜若狂的水手們認為他們終於找到了通往亞洲的航道。

  加伯利爾號靠岸,佛羅貝捨和水手們棄舟登岸,眼前是渺無人煙的荒原,他們登上一座山頂眺望,突然發現遠處出現一簇黑點。起初,英國水手們以為那是海豹,或者某種「奇怪的魚類」,不久,黑點越來越近,他們驚訝地看到一群劃著獸皮小艇的人,其中有男人,女人和兒童。小划艇靠近加伯利爾號,19人上了船,英國人看到一群「黑色長髮,褐色皮膚,寬面頰,鼻子扁平」的人,男人和女人都身穿式樣相同的海豹皮袍,女人的臉上刺著花紋。

 

 歐洲人與北加拿大巴芬島上的原住民因紐特人初次相遇。

  很長時間裡,歐洲探險家們將美洲北極的原住民稱為「愛斯基摩人」(Eskimo)。「愛斯基摩」這個名稱來自於加拿大南部印第安人對他們北方鄰居的稱呼,意為「吃生肉的人」,北極原住民對自己的稱呼是「因紐特人」(Inuit),意思就是「人」。我想,這也許是傳統上以漁獵為生的因紐特人將自己與其他動物區分之意吧。

  因紐特人分佈在四個國家內:美國,加拿大,丹屬格陵蘭島,俄國。他們的語言是因紐特語,生活方式也十分相近。屬於蒙古人種的因紐特人,長期生活在寒冷荒蕪的北極地區,早已適應了當地的氣候和自然環境,發展出了獨特的文化。 

  然而,因紐特人可能也是世界上被人瞭解最少的民族之一。在現代化和全球化的潮流席捲全世界的今天,生活在美洲北極的因紐特人是如何生活的呢?他們的生活方式是否有所改變?2004年夏季裡,我帶著疑問和好奇前往加拿大北部,世界第五大島巴芬島北端的因紐特人村鎮龐德口,在鎮長彼德·阿格拉克家中居住了一周,實地體驗了處於傳統與現代之間的美洲北極因紐特人的日常生活。

嚴寒酷冷話皮衣

  龐德口鎮在巴芬島的最北端,隔著伊伯利斯海灣與貝洛特島相望。去年此時,我初次前往北極,那次是到歐洲北極,到達了位於北緯71度10分的挪威北角,留下的深刻印象之一就是「冷」。然而,比起位於北緯72度41分,又沒有大西洋暖流的龐德口鎮,北角要好得多了。

  7月底的一天,天氣陰沉,薄霧瀰漫,我穿著「南方人」的夏裝,在龐德口鎮的小機場上哆哆嗦嗦地走下飛機,當時的溫度大約是攝氏8度左右,海灣中漂浮著冰排,一座約70英尺高的冰山去年9月從格陵蘭島漂來,在小鎮前的海灣中擱淺,要等到秋季,潮水高漲,海上刮起西風,冰山才會繼續它的路程。

  初次走上龐德口的海灘,聞到的不是我習慣的那種鹹鹹的,夾著魚味的「海味」,而是一種略有點腥澀的動物油脂味,海灘上常見大大小小的動物骨頭和皮毛。有一天,我在海邊遇到一位因紐特女孩,我問她那是什麼動物的骨頭,她說是海豹,她還告訴我,那股動物油脂味是海豹油味。

  海豹在因紐特人的傳統生活中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可以說,因紐特人的傳統生活方式中,衣食住行都離不開海豹。就說「衣」吧,在攝氏零下40-50度的冬天裡,因紐特人穿的是海豹皮的長褲,外衣和長統皮靴,皮靴裡面有時還有一層薄而柔軟的兔皮。海豹皮也用來做無指手套。

  皮褲,手套和袍子式的長外衣也可以用馴鹿皮代替,但是靴子卻非海豹皮不可,因為海豹皮天然防水,穿著海豹皮靴在雪地裡走,雪水不會滲透到皮靴裡面,把腳凍壞。

  根據因紐特人的傳統,打獵是男人的事,製皮是女人的事,這也算北極版的「男耕女織」吧。男人把獵物帶回家後,女人把皮收拾乾淨,做成皮衣皮褲皮靴皮手套,其過程長而煩瑣,至今仍然全部是手工進行。

  海豹的皮下有一層厚厚的油脂,加工時,因紐特婦女用一種三角形的,名叫「烏魯」的薄刃小刀,把油脂一點一點地刮乾淨,如果是用來製作皮靴底的話,還要把毛刮掉,只留下皮板。加工馴鹿皮,要把皮下殘餘物質全部刮乾淨,露出白色的底皮,加工好的鹿皮非常柔軟。皮子加工完之後,按照衣服的尺寸,用刀把若干張皮切割裁好,縫成皮衣。皮衣和皮褲多用馴鹿皮來做,馴鹿皮比較厚,也比較大,適合做衣服,這種皮衣叫做amaoti,背後有個三角形的帽子,胸前不開襟,穿時就往頭上一套。

  女式和男式的amaoti式樣基本沒有區別,女式的皮衣外面會裝飾一些用小珠子串成的珠花和穗子。我看過一些老照片,照片上的女式amaoti裝飾著大量彩色珠花,非常漂亮。女式的amaoti背後還有個兜,用來背孩子,孩子與母親的身體貼在一起,兩人的體溫都不會流失。帽子很大,天冷時可以拉上來包住孩子的頭部,再冷時,還可以包住母親的頭部,這樣,孩子就完全包裹在皮衣裡面,絕對凍不著了。從實用的角度來看,這個設計真的很高明。

  海豹皮比較小,更適合做皮靴和手套。銀灰色與黑色相間的海豹皮很漂亮,巧手的因紐特婦女把黑色和銀灰色的皮毛剪下來,拼成各種簡單大方的圖案,製成非常漂亮的皮靴,海豹皮靴底部用海豹皮板縫製,靴統翻毛,即輕便又暖和。

  除了海豹和馴鹿,北極地區常見的動物還有狼,雪狐,北極熊,雪兔,以及拉雪橇的哈斯吉犬,但是,因紐特人似乎不大用狐狸和兔皮製作皮衣,可能因為兔皮和狐狸皮都太薄吧,獵北極熊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因此用北極熊皮來做皮衣也不常見。哈斯吉犬是因紐特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動物之一,除了彈盡糧絕,因紐特人決不會吃狗,也不用狗皮做衣服。

  傳統因紐特人的夏季服裝,從照片和記載上來看,是用獸皮板製成的。北極苔原在樹木線以北,苔原裡沒有樹或灌木,當因紐特人與「南方人」接觸之前,他們沒有布做的衣物。從前,因紐特人與歐洲人的交易,就是以獸皮和海象牙來交換槍支彈藥,小船,鐵鍋,衣物,麵粉,煙草等物品。現代的因紐特夏裝,除了布製的amaoti之外,與一般的西式服裝並無區別,同樣是汗衫,襯衫,牛仔褲,西裝褲之類,婦女和女孩子也有穿裙子的。

  在與歐洲人接觸以之前,因紐特人沒有鐵器,縫製皮衣用的針是獸骨磨製而成的骨針,還有個用獸骨做成的小巧玲瓏的「針匣」來存放呢。縫製皮衣的線是曬乾的鹿筋,把乾鹿筋一絲一絲地撕扯下來就成了線,這種鹿筋線很結實,缺點是太短。縫製的針法也有講究,必須用一種特殊的方法來縫,接縫處才不會滲水。

  我住的因紐特家庭是個典型的從傳統過渡到現代的家庭。一家之主彼得·阿格拉克先生和他的妻子1968年才在村裡定居,在此之前,他們過的完全是傳統的因紐特人遊獵生活。阿格拉剋夫婦倆有7名子女,以前,阿格拉克的妻子塔碧莎負責手工製作全家人的皮衣皮靴,想來不會是件輕鬆的事。

  我請她給我看看她做的皮衣和皮靴,阿格拉克家的大女兒路易絲帶我到房子外邊的小倉房去,打開門,一股海豹油味撲鼻而來。在龐德口,每家都有這種簡易小倉房,用來收藏皮衣和尚未加工的獸皮。路易絲告訴我說,這些皮衣都沒有經過化學加工,必須低溫保存,否則會脫毛,因此,它們都不能放在終年有暖氣的室內。

  路易絲撿出一件兒童皮衣給我看,那是件馴鹿皮做的短外套,毛茸茸的,很厚實,背後還帶著帽子,穿一身這樣的皮衣皮褲,再戴上帽子和皮手套,穿上皮靴,雖然有點臃腫,但是足以保暖。

  路易絲接著從皮毛堆裡翻出幾隻海豹皮靴遞給我。靴統大約長及小腿,靴底用海豹皮板縫製,翻毛靴統上用銀灰色和黑色的皮毛拼出漂亮的花。路易絲告訴我,皮靴的式樣雖然男女相同,但是靴統上的花型卻是「男女有別」的,男式的靴統上是銀灰色和黑色相間的斜條紋,女式的變化略多,有橫條紋,也有花形。

  現在,年輕一代的因紐特人基本上已經不穿海豹皮靴了,冬天裡,他們穿的是商店裡買的短靴,那種臃腫但非常暖和的皮衣穿的人也不多了,因紐特青年冬天穿的是羽絨服一類「南方人」穿的衣服,其結果是,年輕一代的因紐特婦女很多已經不會製作傳統的皮衣,皮靴和皮手套了。塔碧莎的3個女兒沒有一個會做皮衣,不過,三姐妹中有兩個會做珠花。

  眼看著這種古老的技術就要失傳,為了保持傳統,當地政府申請到一筆專項資金,聘請了幾位老婦教青年婦女製作皮衣和皮靴,從處理皮件到縫製,一步一步地教,希望能把因紐特人的文化傳統保留下去。

  在龐德口鎮的公共圖書館裡,我看到幾件用海豹皮製作的椅墊,靠背等工藝品,銀灰色和黑色的拼花十分精美,堪稱精品,可惜這些漂亮的工藝品無法賣到北極之外的地區。一來是由於天熱,沒有經過化學處理的皮毛無法保存,另外,由於歐洲動物保護主義者們的強烈抵制,皮毛製品出口受到很多限制,結果不僅嚴重影響了因紐特獵人們的生計,不少獵人難以謀生,而且許多海豹皮就被扔到海灘上,白白浪費了。@(//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