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1月2日報導】(中央社記者韋樞台北二日電)20世紀物理學家愛因斯坦說過,「如果還有餘生,我要知道光是什麼?」。「台灣光電之父」石大成博士也說,「光」之中還有許多物理現象未被發現,這不但是無窮深的科學領域,更是台灣未來競爭力核心所在,而且必需與各種科技深度結合,台灣高科技產業才能在世界舞台上呼風喚雨。
10年前台灣光電業產值不過20億美元, 5年前升高到50億美元,如今2004年全年產值已達 250億美元,根據財團法人光電科技工業協進會估計,預計2006年台灣光電產業產值可達新台幣 1兆(315億8000萬美元)。
這項驚人的成長讓遠在英國的光電專業雜誌 (OPTO& LASER EUROPE),派記者來台灣專訪「台灣光電之父」,行政院國科會光電小組執行秘書石大成,並且在去年7月/8月的刊物中,以「THE RAPID RISE OF TAIWAN’SOPTICS INDUSTRY」為主文,封面更以中正紀念堂的飛簷和新光三越大樓的古典與現代交恍為背景。
刊物內兩篇文章仔細介紹台灣光電業的發展過程,並專訪石大成介紹20年前大家都在用錄音帶時,為何政府會選定一般民眾根本不知為何物的光電業為「重點發展科技」。當年同時間被選為重點科技的還有生技、能源、材料、自動化等領域。
石大成表示,他在2000年的德國慕尼黑雷射展暨學術研討會中,以台灣的光電業發展現況發表演說,當時吸引這個雜誌的記者(OLIVER GRAYDON)在內許多聽眾的注意,同時展場中還有不少台灣廠商參展,讓歐洲人開始好奇台灣光電產業當年訂定政策的先知卓見,並注意台灣光電產業具有非常深厚的基礎和蓬勃的發展。
石大成回憶,當年他還在美國洛克威爾公司工作時,行政院長孫運璿找他回台灣,為台灣的科技發展貢獻一些心力,當時政府根本未將光電列入重點科技,他以在美國的經驗和眼光,向理工科系出身的孫運璿、經濟部長趙耀東、李國鼎資政等人力陳光電業的潛力未來,幸好他們都接受建議,並要求他的團隊撰寫「光電科技工業發展計畫」,這就是台灣光電業的濫觴。
在20年前根本不知何謂CD的年代,石大成要向人解釋雷射、光電技術和願景是非常困難的,當時他從日本抱了一台 CD PLAYER回台灣,結果成了第二天各家媒體的頭版新聞,石大成回想起來還覺得有些好笑;而當時在台灣所謂的光電技術,也不過是組裝傻瓜相機和發光二極體而已。
好在當時政府大力支持光電產業,不但要求各部會成立科技顧問室,只要是科技的要求,政府要人給人,要錢給錢,讓石大成有很大的揮灑空間,而他也運用人脈,不斷出國找尋高級人才回台投資設廠、帶回最新科技,就這麼一點一滴的澆灌下,台灣光電業才有起色。
當時整個規畫團隊特別向美國有經驗的華裔學者請益,並決定應該集中發展光電半導體、液晶顯示器、光碟等,20年後的今天,這些台灣產品的全球市佔率早就數一數二,足見當年的眼光和計畫多麼的深遠。
石大成說,台灣的光電業也在 4期的發展計畫下,逐漸投注更多資源、培育人才、提昇技術、形成產業群、改善研發環境等;而產業界也非常爭氣,從1984-1994裝配傻瓜相機和發光二極體,躍升到1995-1999以生產電腦週邊的光碟機、光碟片、掃描器、數位相機等,2000年以後,更將主力放在顯示器上。
1996年是值得興奮的一年,台灣光電產值首度突破1000億,此後每2年增加1000億,最近2年每年增加1000億,預估最快2005年突破 1兆。以後光是家用液晶電視和液晶顯示器,以及各種可攜式光電產品市場就足足讓台灣的光電業享有榮景,每年 1萬個光電業工作機會讓人羨煞,這些成就看在石大成眼中,他一抹淺笑欣慰沒枉費這20年的努力。
科技競爭非常現實,石大成說,台灣在資訊業和光電業擁有非常深厚的基礎,但是別的國家早就虎視眈眈,台灣要保有最核心的競爭力,必需結合其他領域科技的應用,再創更高的附加價值。
他以銳利的眼光剖析,未來光電的前瞻技術,前半段仍集中在資訊社會的多媒體與光電的結合,隨後會逐漸演化到生態社會中「TERA」 (高速運算)、「NANO」(奈米)、「POLY」 (高分子)、「BIO」 (生技)與光電結合等與民生福址有關的4個方向。
他分析,可見未來的光資訊化社會中,產業界仍以傳輸、顯示、影像光電等佔有性技術為主;再進步感測、儲存、輸出入、照明等專屬競爭性的技術。當進步到生態化社會中,最重要的將光電的特性運用在生態、生醫、能源、環保。
他舉例,在能源方面,太陽能電池與白光LED照明的應用;在生醫方面,雷射醫學和影像診斷會更發達;在環保方面,利用雷射和光纖感測器監測污染、海洋、橋樑的震動、開挖地基的測量和地震測報等,甚至用在太空科技、農業食品、生技、娛樂休閒、藝術等。
他認為,台灣必需植基於雄厚的光電、資訊、製造基礎上,結合這些不同領域,從事深入的研究,同時注重智慧財產權,研發創新出高附加價值、高精度、高單價的應用產品,台灣才能繼續雄霸這個領域,帶動經濟社會的整體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