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tvsmo.com

學者:台灣國土環境惡化程度不容忽視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1月15日報導】(中央社記者唐佩君台北十五日電)包括台灣大學、成功大學等教授今天表示,台灣在九二一大地震過後,山區環境變更敏感,以中部山區為例,只要三分之一地震前的雨量便會發生災害,國土環境惡化程度不容忽視。

由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時報文教基金會合作舉辦的「大地.我的母親:國土復育」公聽會,邀請台大地質系教授陳宏宇、台大土木系教授李鴻源、成功大學水利海洋工程學系教授謝正倫、主婦聯盟常務董事陳曼麗等參與討論。

陳宏宇表示,農委會在民國85年賀伯颱風前統計,台灣地區的土石流河流資料共有485條,其中中部地區134條;九二一之後總數增加至721條,中部地區大幅增加至370條;桃芝、納莉颱風後,總數暴增至1420條,中部地區有655條。

陳宏于指出,尤其在去年大甲溪流域在敏督利颱風時,帶來25萬噸以上沈積物,短短數天內便產生過去一年僅一百萬噸的25%。據調查,在九二一大地震後,中部山區發生土石流所需的雨量強度,縮小至僅要地震前的三分之一便會發生災害,國土惡化程度令人擔心。

李鴻源則表示,學界同意政府提出對土石流預警區域規劃,但問題是政府對土石流瞭解夠不夠精準,區域範圍是不是據此來劃定?過去這些年學術界及政府對相關資料蒐集不夠,沒有精確資料,他擔心未來執行會有問題。

謝正倫則以花蓮縣豐濱鄉部落當初隨台九線開發而遷移,但隨後災害不斷,最近又想遷回為例,顯示政府推動國土復育邏輯正確,但技術性問題值得探討。

他表示,若要提升工程標準,經費支出龐大,以全台潛在土石流溪流逾1400條,每條若要花費一億元整治,估計要高達1400億元,政府不大可能花費如此龐大金額,於是降低山區開發範圍,從開發轉到保育,但重點是政府如何劃分安全及危險區域;他認為全台灣沒有一處是百分之百安全,因為台灣有許多年輕的斷層,如何精準判定危險區域標準,這部分沒有很好的說帖。

陳曼麗認為,過去台灣教育不告訴民眾國土是有危機,但若去問德國小孩憂心什麼,他們會說是環境的惡化,反觀台灣則是考試壓力。國土復育政策雖有值得討論之處,但思維已開始轉彎,當初中橫復建花上億元,但一場水災就沒了,從歷史觀點分析,包括環境因素或延續生命需求,人類經常在遷移,遷移並非是千萬不可事情,沒有種族一直要待在一個地方。

她指出,重點是,台灣的種族問題應往弭平方向,而不是切割成漢人、原住民來看,應考量整體台灣人最大的利益,並非單點考量,目前有些原住民居住處其實有許多漢人上山,不應切割成單一種族問題。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