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象及農業科技有助農漁業因應氣候挑戰
【大紀元1月15日報導】看天吃飯專題系列八之二(中央社記者管中維台北十五日電)各行各業中,農漁業堪稱是「看天吃飯」的典型行業,天候改變,可能為農漁民帶來大筆財富,卻也可能讓辛苦多時的心血瞬間化為烏有;不過,在科技發達的今天,氣象資訊及農業科技的發展有助農漁民趨吉避兇,因應大自然的挑戰。
長久以來,氣候與農漁業息息相關,適度的風雨可以讓農作物生長良好,但狂風暴雨可能造成損害;台灣四面環海,大海帶來財富與機會,但也隱藏危險,漁民常常得面對寒風刺骨、驚濤駭浪的挑戰。
不僅海上作業的漁民必須時時面對種種突發狀況,在陸地上的養殖魚業業者同樣擔心天候變化,每當天氣變冷、寒流來襲時,養殖漁業業者最擔心寒害,最近元旦期間來襲的寒流,即造成大量虱目魚等養殖魚類死亡,讓業者遭受不少損失。
儘管寒冬是養殖漁業業者的惡夢,但對捕撈烏魚的漁民來說,這可是一年一度的大好機會,天氣愈冷,捕撈烏魚的條件愈好,關係著漁民好不好過年。由此看來,寒冬對漁業可說是「一則以喜,一則以憂」,養殖漁業業者與捕撈烏魚的漁民,對冬天的感受可用「兩樣情」形容。
氣候不僅影響漁業,也影響農業。颱風常造成台灣農業重大損失,九十三年七月襲台的敏督利颱風造成農業災害損失高達八十九億元,颱風豪雨造成蔬菜浸水腐爛,水稻與多種水果倒伏、落果,重創農業。在巨額的農業損失數字統計下,反映著農漁民欲哭無淚的無奈心情。
農漁民雖然得看老天爺臉色,不過,面對多變的天氣,倒也不是一點辦法也沒有,氣象資訊及農業科技的發展,就是以人為力量因應大自然的挑戰,對農漁民克服自然條件的限制,很有幫助。
漁船在海上作業,常冒著與狂風巨浪搏鬥的風險,加上天候常會影響漁獲多寡,氣象資訊格外重要。農委會漁業署遠洋漁業組長蔡日耀說,漁民很仰賴氣象資訊,通常是透過收聽漁業廣播電台、岸台、附近國家沿岸廣播、氣象接收機等管道獲得氣象資訊,有了氣象資訊,遇到氣候或海象變化等緊急狀況時,才能做出正確的判斷,進而採取妥善的因應措施。
除了氣象資訊外,農業科技也是以人為的力量突破自然條件限制的方式之一。農委會科技處長黃裕星指出,台灣農業科技的資材、設施研發進步,就是要克服的自然條件的限制。
黃裕星舉例說明,因應寒害,現在已發展出隧道式園藝,可以抗寒、防蟲,保護作物,抵擋極端氣候的危害;另一方面,育苗過程會考量抵抗極端氣候的影響,發展種苗關鍵技術,也是因應氣候挑戰的另一個方法。
大自然多變莫測,對農漁業的影響深遠,透過氣象資訊掌握天候變化,是現代農漁業不可或缺的重要依據,但仍無法扭轉大自然的變化,「看天吃飯」的農漁民還是需要掌握氣象資料,隨時做好準備,以因應大自然的各種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