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與控制孰重?

立委選後政局的沉思

胡元輝  中央通訊社社長

標籤:

【大紀元1月13日訊】西元二○○○年,民進黨首次取得執政權,雖係「少數統治」的局面,終究操持統治機器,展開國家治理的新頁。二○○四年,陳水扁再度於總統大選獲勝,雖然立即被控以「無效官司」,惟亦未能改變實際掌政的事實。未料,再握國家權柄的民進黨,竟於去年年底的立委選舉中飲恨,其中緣由何在?

執政陣營的支持者當然可以辯護,選舉結果,民進黨的立委總席次尚有增加,實在算不上敗選。但,泛綠陣營不僅無法於國會擁有過半席次,甚至,其與在野陣營的差距猶不在少數。較諸原先期待,此一結果不是「落敗」又是什麼?

選戰成敗原是政界常態。勝者,未必能永勝;敗者,亦未必會常敗。勝敗之間,無非民心向背而已,而民心如流水,下次選舉的向背端視前次選戰後的作為能否贏得民心,落敗者如能虛心以對,生聚教訓,何患不能反敗為勝?但,先決條件是必須「認輸」,如果根本不「認」,又怎能從「輸」中再起?

立委選舉落幕之後,迄今已近整月。撇開少數不認輸的聲音不論,我們的確聽到一些檢討之議,諸如配票失誤、議題失準、提名失衡等等。選舉輸贏本就牽涉多端,這些問題通通是原因,卻也通通不是主因,因為它們所指涉者都是策略層面的問題,而非本質層次的因素。易言之,都不是民心之所以向背的根本癥結。

民進黨已經執政四年多,儘管在野黨表現同樣得不到社會大眾多數的肯定,但是執政者顯然沒有「比爛」的權利。四年多來,許多民進黨的支持者都在問一個很基本的問題,那就是素以「改革者」自居的民進黨哪兒去了?

政治的確是現實世界的運作,進了廚房,自然就不能怕熱。但是,進了廚房,還是要會做菜才行,而且要做出人民愛吃的菜。政治之所以為政治,正在於它同時是,也必須是一個理想世界的構築,一旦政黨或政治人物在推動改革上失去人民的信賴,就呼喚不了人民的熱情,更鼓動不了人民的支持。尤其是民主化過程的改革力量,如果在取得執政權後不能有效推動改革,更易形成「期待升高後的失落」。

美國知名學者杭亭頓(Samuel P. Huntington)對發展中國家政治變遷的研究結論,雖未能得到一致認同,但是他對民主改革的看法卻頗多入木三分。他認為「改革者的道路是艱難的」,其中的主因就是改革者不但要比革命者懂得操縱社會勢力,而且更要精於控制社會變遷,以及懂得選擇改革途徑的優先順序,避免在改革路上翻車。證諸台灣的現實經驗,杭亭頓的結論似乎維妙維肖,畢竟無論是由原權力掌握者所推行的改革,或是由反對力量執政後所發動的改革,都必須走在改革與控制的平衡鋼索上,一旦失衡,即可能失去政權,也失去了改革。

但是,平衡索之所以是平衡索,正在於過猶不及。如果民眾對改革者自居的政黨失去推動改革的想像空間,則其後果不難想像。民進黨於此次選舉中未能達成目標的根本癥結,豈不是就在於民進黨的改革形象不再如斯耀眼。四年多來,民進黨當然不是沒有推動改革,甚至陳水扁總統還大力喊出「拼經濟、大改革」的口號。但是,對許多改革的支持者而言,他們同樣發現改革卻步之處不少,甚至在前進之際,猶有諸多倒退之舉。

遠的不說,近來出現的監委名單爭議,就讓許多人嗅到此種氣味。筆者於媒體界服務,對於媒體改革至為關切,但同樣的,許多媒體改革的支持者均疑惑,為何改革總是走得如此緩慢,如此迂迴,有時甚至是如此倒退?答案其實非常清楚,就是「控制」的欲望過高,「改革」的動能不足。

沒有人會天真地認為,改革是一部直通車,也沒有人會單純到不知「改革」有時需要「控制」做為支持的基礎。但是,人民的眼睛也是雪亮的,在原本可以直達的地方猶繞彎而行,改革者的形象就會被扣分,扣分越多,形象也就越為破損,最後人民甚至會有「哀莫大於心死」的失落。一旦如此,政權是否猶能維繫,實不問可知。

民進黨可許之處,在於黨內迄今猶存自我檢討的空間。此次選舉過後,黨內對改革議題不乏著墨。身兼黨主席的陳水扁在辭去黨主席職務時,更以「民進黨應該謙卑執政」自省,令人印象深刻。但是掌握權柄者能否真正在行動上謙卑,而非口語上謙卑?能否真正「堅持民主改革的理想」,而非只是空洞的許諾,人民顯然都在觀察,亦勢將成為未來選舉成敗的試金石。

「改革」與「控制」孰重?連杭亭頓亦不免要三顧謀略家馬基維利之言:「天下事沒有比改革創新更難執行,成功勝算更為渺茫,處理起來更具危險性者。」但是,正因為改革是艱難的,所以唯有真正堅持改革,在可改處不遲疑於改,在可革處不猶豫於革,才能真正得到人民發自內心的支持。

「改革」與「控制」孰重?人民心中自有衡量之尺。──轉自台灣大紀元時報

(//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不代表大紀元。

相關新聞
突破中國打壓 李登輝今踏上日本
台聯修法 蘇進強可選主席
大選無效之訴宣判 陳其邁籲朝野和解合作
台親民黨不排除與民進黨合作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