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中華五千年

隋唐朝音樂的發展

隋唐兩代是中國樂舞藝術發展的鼎盛時期,唐代宮廷設置了各種樂舞機構,如教坊、梨園、宜春院、太常寺等,其中的樂工、歌舞藝人多達數萬人。士大夫階層和豪富之家還有很多能歌善舞的官伎、舞伎。這些人中間集聚著大批優秀的藝術人才,他門以自己的聰明智慧和辛勤勞動獻身於藝術創造,將樂舞藝術推向中國封建社會的高峰。

唐代有>,原名>是歌頌唐太宗李世民的武功的。貞觀元年(627)唐太宗命呂才等人創作,由一百二十人披甲執 表演。此為表現戰陣的樂舞,音樂粗獷雄壯。伴奏樂器以大鼓為主。表演時聲勢浩大。

日本尚保存有敦煌寫卷的>曲譜,相傳是唐代石大娘所演奏的五弦琵琶譜。(有一,四,七,八,九,工,子,卜,十,下等的字所寫成的譜) 唐時期的樂舞畫面一般都在壁畫的中下部,幾乎所有佛座前面都繪有伎樂歌舞的場面,中間有舞伎婆娑起舞,兩邊有樂隊管弦齊鳴。畫中的人物形象雖然都是西方淨土中的 “菩薩伎樂”或神仙境界中的 “天宮伎樂”、 “飛天伎樂”、 “天王伎樂”,卻都以神化和誇張的藝術形式曲折的反映著隋唐宮廷和富貴人家的樂舞情景。

隋唐以來,中日兩國音樂文化交往蘋繁,日本經常派 “遣唐使”、 “學問僧”和留學生來中國,他們在中國演奏日本音樂,又把中國音樂帶回日本。公元702年,日本設立“雅樂寮”,有樂師專門眼奏唐代傳去的樂曲。唐開元年間,日本人吉備真備在中國留學十七年回國時,帶去相傳為武則天撰寫的方響、銅律管等。至今在日本還保存一種關於唐樂舞、散樂和雜戲的古圖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