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其忙理財 不如多修心

標籤:

【大紀元9月8日訊】(大紀元記者曾本善綜合報導) 經濟成長放緩,人口出生率下滑,中老年人面臨隨時可能失業和退休生活無著的雙重壓力,理財成了熱門議題。只是人生無常,多少錢才能保障生活,專家各說各話,聽者則是一頭霧水,理財只是越理越亂。

既然大家說不出一個可以放諸四海皆準的理財之道,那是否就不要理財呢?還是得理,因為生活總得過,三餐還得吃飽,只是理財應從心做起,而不是從財做起。

人想理財是因為人有擔憂,擔憂啥?擔憂不景氣的時代隨時可能失業;擔憂失去工作而加倍努力,卻因此失去健康;擔憂失去健康後,家庭失去經濟來源;擔憂家庭收入減少後,子女沒有得到良好的教育。

有些人就緊抓住這些人性的弱點,推出琳瑯滿目的理財產品,房地產、共同基金、國家債券、人壽保險都成了理財工具。很多人手中握有很多連自己也搞不懂的理財產品,但也有很多人聽了這麼多的理財促銷訊息後,仍是無財可理,或是不知如何著手,搞得自己心情焦慮,甚至受騙上當,財未理成卻先散盡。

有財理固然好,但人生無常,房地產會跌價、國家會破產、公司會倒閉、保了險不一定拿得到理賠,共同基金可能操作績效不佳,最後一文不值。有財理的人,不一定有保障,不一定比沒有財理的人輕鬆自在。既然專家已經把理財弄得複雜到大家都不懂,專家也搞不清,那不如化繁為簡,大家把事情理得簡單些,再來談理財。

若理財是因心不清、心有憂而起,那我們應先弄清楚的是我們上面所提的擔憂是否存在,而要解決這些問題,是不是有錢就能解決,答案恐怕不是。因為有錢不能買到健康、有錢不能買到子孫成材,有錢不一定可以得到優質的醫療照護,所以錢不能解決這些問題。

要解決人的問題,談的不應是理財而是修心。

若一個人欲望無窮,那就不會有節餘,談理財根本多餘。若生活不規律,就不會有強健的身體,那再多的錢也用不到,財何必理。若價值觀錯亂,心中沒有是非、公義,就教不好子女,子女不肖,何必理財讓他們揮霍。

因此,理財要先從降低物欲、節省開支及保養身體做起,然後再將這個道理做為傳家之寶。

如此一來,工作所得即使不高,求個溫飽應沒問題。然後再學個免費的養生保健功法,醫療支出減少了,也不必費心還要多賺些錢請人照護。

若子女也受影響,生活簡約、工作努力、讀書用心,哪還需要我們理財、費心他們的未來。──轉自台灣大紀元時報

(//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科技男擇偶標準 25-30歲 老師、金融專員
新鮮人理財 聯邦銀出點子
張天霖精算族 王宇婕月光族
中國每年婚慶消費達2500億元人民幣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