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問題是否會左右今年美國總統選情?
【大紀元9月6日訊】(大紀元記者吳英編譯報導)不同於1980年代以及1990年代經濟因素左右美國總統選舉的現象,今年的總統選舉,除了經濟問題外,尚存在很多其他變數,足以影響總統選情。
1. 回顧歷史
據財富雜誌(FORTUNE)2004年8月23日當期的報導指出,左右美國總統大選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32年經濟蕭條時期富蘭克林羅斯福(Franklin Roosevelt)擊敗當時的美國總統赫伯特胡佛(Herbert Hoover)贏得勝選;最著名的精彩例子是近期的1980年總統選舉,當時的羅納德雷根(Ronald Reagan)在與總統吉米卡特(Jimmy Carter)電視辯論的結尾時注視著攝影機問:「各位的生活有比四年前好嗎?」1992年比爾柯林頓(Bill Clinton)總統候選人的活動指揮官詹姆斯卡爾維里(James Carville)在位於阿肯色州的競選總部掛了一個招牌,上面寫著:「是經濟問題,蠢蛋!(it’s the economy, stupid! )」
經濟問題確實是這些年的熱門主題,1980年美國聯邦準備(Federal Reserve)利率竄升引發的經濟衰退導致吉米卡特輸了選票。1980年選舉的關鍵在於﹕眼前無法立即解決的經濟危機以及候選人政見的明顯差異。當年失業率及通貨膨脹都在相當痛苦的高點,當時的總統的對策相對於另一位候選人雷根提出的果斷及樂觀的替代方案,顯得優柔寡斷及悲觀,即便經濟學家質疑雷根方案的正確性。
1992年當年經濟衰退已持續一年,美國對經濟前景無信心,並且無法相信當時的總統喬治布希(George Bush)有改善經濟的能力。1996年的經濟表現很強,這是無庸置疑的,因此當年的總統比爾柯林頓輕鬆贏得連任。
2. 經濟能保住總統寶位?
今年,另一位喬治布希總統正努力保住總統寶位,這一段時間,他一直在努力解決經濟衰退問題,聯邦準備利率目前又上升到高點,雖然大部分的經濟數據顯示正面信息,但悲觀氣氛仍然揮之不去,這個現象突顯一個重要問題:「多嚴重的經濟問題才會影響現任總統寶位?」或者換一個角度來問:「要有怎麼樣的經濟榮景才能保住總統寶位?」
休士頓大學的雷蒙德達(Raymond Duch of the University of Houston)以及萊斯大學的蘭弟史蒂芬生(Randy Stevenson of Rice University)最近在研究美國、加拿大及西歐等國過去20年選舉中的「經濟選票」時發現,如果國家的經濟表現與經濟發展程度相當的國家的經濟表現有顯著差異時,經濟問題將成為選民作出決定的重要因素。
3. 運用統計模型預估誰會當選
在經濟多事之秋的1970年代,政治學者首度建立統計模型,分析經濟表現及現任總統連任參選勝選機率二者間的關聯性。1980年代,一些人開始運用經濟數據預測選舉結果。1984年的總統選舉結果支持這樣的預測,當年雷根拜極佳的經濟成長之賜而贏得連任,1988年,副總統喬治布希也是因為搭到經濟榮景的順風車贏得總統選舉。但在1992年即使國內生產總值(GDP)持續成長、失業率下降,布希仍然敗選。
鮑登學院(Bowdoin College)政治學者馬克哈瑟琳頓(Marc J. Hetherington)認為1992年布希敗選主要原因是媒體反向負面報導經濟表現,他發現經常看報紙及電視的選民因此而對經濟表現獲致與現實不一樣的負面印象。或許真是如此,但問題或許不能全部怪罪媒體,當年還算蠻高的失業率並未顯著下降,而且很難找到新工作。
2000年所有的經濟指標呈現正面,美國政治學者學會(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Association, APSA)在當年9月的年度會議中,所有的政治學者都預測高爾(Gore)贏得選戰絕對沒有問題,他們並不全然是錯估情勢,高爾的普選得票數確實超過布希,但預測模型沒有考慮選舉團(electoral college)因素。雖然這次的預測結果與選舉結果十分接近,但其也引發「經濟決定政治」的推論開始受到質疑。
預測模型有差錯的原因是出自於經濟因素在各場總統選舉中所扮演的份量有所差異,選民不全然會對經濟有所回應,由民意測驗及選舉結果的對照顯示,選民對國家經濟的關注更甚於對自己財務狀況的關注。
4. 經濟與愛國主義有關!
1992年比爾柯林頓透過經濟演說告訴聽眾:「去年德國及日本生產成長率分別是美國的3倍及4倍。」最著名的選舉名言是羅斯佩蘿(Ross Perot)在全國電視節目中警告北美自由貿易協定生效後「大量的工作機會將轉向南方」,因此,經濟不僅是出自於美國人民利己主義的問題,似乎也是柯林頓及佩蘿提出的辯論主題,它與愛國主義有關!
5. 今年民意調查結果
今年夏天所做的每一項民意調查都顯示,有50%以上的美國人表示他們的財務狀況還不錯或者很好,但只有不到40%的人認為美國整體的經濟表現是好的,當被問及誰會是處理經濟問題的適當人選時,選擇凱瑞(Kerry)的人較選擇布希的人多出十個百分點。
蓋洛普(Gallup)今年8月初的民意調查顯示,只有39%的美國人認為經濟狀況是好的或很好,但相較1992年8月的民意調查只有10%的人持相同看法的結果,這個比例還算不錯的。被問到美國目前面臨的最重要的問題是什麼時,多數美國人會提到經濟問題。
如果將今年8月美國佩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 for the People and the Press)民意調查的各類回答分成三大群組時,會發現下列排序:戰爭/外交政策/恐怖主義41%、經濟問題26%、其它內政26%。
雖然有數項明顯的理由可以說明戰爭/外交政策/恐怖主義這個群組領先的原因,但其亦與民主黨及共和黨在1990年代中期的經濟政策趨向雷同有關,他們都同意降低貿易障礙、減少預算赤字及支持美元強勢。雖然現在的布希政府在面臨預算赤字增加的情況下支持減稅的政策,降低二個黨的經濟政策的雷同之處,但凱瑞仍未提出清楚而且有明顯差異的另一項方案(就像1980年雷根以及柯林頓與佩蘿在1992年的選舉策略)。如果凱瑞要譴責自由貿易以及主張對富人課以重稅,有可能因此炒熱經濟議題,但這不是凱瑞的作風,也不是在一場極為接近的選舉競賽中所應採取的明智策略。
6. 展望2004年選舉
那麼2004年的選舉會是如何?依據過去預測模式的標準來看,以現在GDP高成長以及低失業率,現任總統布希連任的希望很濃,而且大多數尚未被任何候選人掌控的屬戰場區的各州,經濟表現甚至較美國整體表現為佳,因此8月在芝加哥舉行的美國政治學者學會年度大會將依預測模型評估布希勝選。
但模型管理者埃默里大學(Emory University)的亞倫阿伯拉莫偉茲(Alan Abramowitz)懷疑這個預測結果,因為伊拉克戰爭是GDP成長數字無法捕捉的變動因素,即便模型公式預估的布希連任機率是53.7%,他說:「客觀的經濟指標及人民對經濟的主觀意識,通常存在著差異。」
有時也不全然是主觀的因素,2004年前半年GDP上升3.8%時,同期每年實際的可支配收入(即美國人稅後實際可放入口袋的金額)僅增加2.1%,是1980年迄今歷次總統選舉年最低的增加率(1980年當年前半年的可支配收入下降3.2%),這項可支配收入扣除增加的天然氣及健康保險費用,並且加入今年稍早的職場變數,情況就更不樂觀,或許會有數百萬的美國人民生活狀況無法和四年前相比。
2000年的選舉讓美國人瞭解到些微的數百張選票就足以決定美國總統人選,所以今年的選舉,沒有人會低估堪薩斯市(Kansas City )或丹佛市(Denver)或塔拉哈西市(Tallahassee)少數被telco公司解雇的員工左右美國總統選局的可能性,但這次的選舉不是經濟問題的全國公民投票,有太多的其他因素影響整個選情。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