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怒海潛將 海軍救難大隊將加強潛深訓練
【大紀元9月5日報導】(中央社記者王鴻國台北5日電)此次桃園缺水危機正凸顯國軍愛民的作風,也讓人憶起造成大台中二百多萬人缺水的鯉魚潭水庫閘門脫落事件,而完成高海拔深潛「不可能任務」的海軍救難大隊,為應付未來不可知的更多考驗,將加強深達一百公尺的「潛深訓練」。
今年才當選國軍楷模的海軍救難大隊大隊長王秉宏表示,七二水災時,救難大隊奉命打撈鯉魚潭水庫閘門,以化解大台中地區二百多萬人的用水危機,這可說是「不可能的任務」。
他回憶說,高海拔潛水的環境很危險,而鯉魚潭水庫閘門脫落現場的水域更是混濁,其中還可能夾雜不可預知的障礙物,隨時可能有奪命的危險。
他說,閘門脫落的水深達近二百呎(約六、七十公尺),水壓高達大氣壓的六倍,因此,潛水員需在水中分四個減壓點進行減壓,作業時間約三十分鐘,但減壓時間就長達一個半小時,以避免發生「潛水夫病」,還需擔心水溫過低而造成失溫的危險,困難度極高。
此外,不可知的潛水環境也潛藏危機。他說,在伸手不見五指的環境下,完全需靠摸索下潛,在「臍管」供氣下還需揹負備用空氣瓶下,只要「臍管」發生纏繞,後果就不堪設想。
他說「若臍管纏繞斷氣,潛水員可能無法顧慮減壓問題而需急速上浮,此時,潛水員將立即進入﹃重壓櫃﹄中保命了」。
也因此,他說,為減少風險,此次救難任務中,全隊區分十一次共二十二人次逐批執行任務,過程中,仍然有些弟兄因此感覺不適,經「重壓櫃」進行預防性減壓治療後,所幸都無大礙。
海軍救難大隊於民國八十八年由原救難任務編組所擴編,五十二年合併清港隊並六十二年進行精簡,目前下轄三作業隊及訓練班,大多執行海上救難、打撈及艦艇水下檢查、支援港灣水下工程驗證作業等任務,高山水庫的閘門打撈並不在預期及訓練範圍。
他說,救難大隊曾進行「潛深訓練」,深度約海面下一百五十呎到一百八十呎,最深可達三百呎(約一百公尺),就如同國外影片「怒海潛將」般,是由「臍管」提供空氣及氦氧的混合氣,但高海拔潛深作業就涉及更複雜的空氣混合比例及減壓時間換算。他強調,經過此次經驗後,為應付未來更困難的救難任務,救難大隊將加強「潛深訓練」,唯有訓練精實,才可能再次完成另一「不可能的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