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由來
呂(lu3)姓有三種來源:
1、 出自姜姓,以國為氏,其始祖為呂侯即呂尚,又稱姜子牙。相傳上古部族首領神農氏炎帝,因居姜水流域,因以之為姓,稱姜姓。後來姜姓羌人發展出四支胞族即「四岳」,呂部族就是其中一支。該部落的首領在夏時被封為呂侯,建姜姓諸侯國呂國(在今河南南陽)。春秋時,呂國被楚國所滅,其後子孫以國為氏,稱呂氏,史稱呂姓正宗。古時,在今河南新蔡,又有一呂國,史稱東呂,實為南陽呂國分出的一支。春秋時,東呂為宋所滅,其後裔也以國為氏,稱呂氏。
2、 出自魏氏。為春秋時晉國魏氏呂錡的後代,系從魏氏分化而來。
3、 出自少數民族改姓。南北朝時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實行漢化,原鮮卑族之代北複姓叱呂氏、比丘氏改為漢字單姓呂氏。五代後周時又改代北三字姓俟呂陵氏為漢字單姓呂氏。
姓氏分佈
呂姓播遷頻繁,分佈比較廣泛。南陽呂國滅亡後,部份遺民被遷至今湖北蘄春。新蔡呂國亡國後,遺民主要分佈於今河南南部及安徽北部。齊國呂氏在康公失國前已散居韓、魏、齊、魯之間,其後子孫有在陝西、甘肅發展繁衍的。兩漢時期,呂氏還分佈於今河北、山西、內蒙古的一些地方。東漢末年,西陽人呂范,避亂移居壽春(今安徽壽縣),三國時,蜀漢不韋人呂凱、魏任城人呂虔均有後裔徙居河東(今山西永濟縣西南)。南北朝時,今浙江、江蘇的不少地方均有呂姓居民。北宋初,呂氏有一支徙居福建,分佈於泉、漳二州,後有部份移居廣東等地。自清代順治康熙年間開始,閩、粵呂氏有多支移居浙江平陽和台灣,進而又有一些人遠徙海外,分佈於新加坡、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尼、泰國、文萊、越南、美國、加拿大等國家。
姓氏名人
呂不韋:戰國末衛國濮陽人。原為陽翟大商人,偶遇為質於趙之秦公子異人(後名子楚),視為奇貨,設策使歸嗣位,為秦莊襄王。任秦相,封文信侯。助秦王政立,繼任相國,尊為仲父。門下食客三千,家僮萬人。秦王政十年親政後,被免職徙蜀,憂懼自殺。曾令賓客編撰《呂氏春秋》。
呂雉:字娥姁,漢高祖皇后。有謀略,助高祖殺韓信、彭越等異姓王。子惠帝即位,又虐殺戚夫人,毒死趙王如意。惠帝卒,臨朝稱制,排斥劉邦舊臣,立諸呂為王。稱制九年,掌握漢政權十六年。
呂布:東漢五原九原人,字奉先。善騎射,號飛將。初事丁原,任主簿,後殺原以事董卓,誓為父子,任騎都尉,封都亭侯。後因失卓歡心,又與卓婢私通,初平三年,與王允合謀殺卓,任奮威將軍,封溫侯。為卓餘黨所敗,乃割據徐州,連年與袁術、劉備、曹操混戰,後為曹操所敗,被縊殺於下邳。
呂蒙:三國時吳國名將,曾計奪荊州、擒關羽,授南郡太守,封孱陵侯。他是個文武雙全的人物,以致魯肅見他時,曾稱讚其「學識淵博,非復吳下阿蒙」。
呂洞賓: 唐河中人,一說京兆人,字洞賓,以字顯,號純陽子,自稱回道人。俗傳為八仙之一。相傳在游京師時,遇鐘離權,授以丹訣。後移居終南山修道,成為道教全真北五祖之一,通稱呂祖。
呂光:字世明,後涼開國君主,略陽氐人(故治在今陜西省秦安縣東南八十里)。初事苻堅,苻堅死後,自稱涼州牧,建元太安;後以麟見金澤縣,改號麟嘉,稱三河王;又七年,改元龍飛,稱天王。在位十年,諡號「懿武皇帝」。
呂留良:字莊生,號晚村,清浙江石門縣(今崇德縣)人,生於明末。與黃宗羲、高斗魁等結識。雍正十年因曾靜案,被剖棺戮屍,著述焚燬。學宗程朱,特別表揚朱熹的種族思想,並誓不仕清。 @(//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