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9月24日訊】大紀元記者周陽報導/國家統計局13日公佈數據顯示,8月份居民消費物價漲幅為5.3%,仍是全年高峰。連續3個月物價漲幅超過5%,肉禽蛋等製品價格大幅上漲。
國家統計局5月份曾表示,物價上漲勢頭開始減緩。但上述數據顯示相反的趨勢。中國物價上漲的壓力可能超出政府的預期水平。民間老百姓表示,今年實際物價上漲不低於50%,中國低收入階層的生活水平進一步下降。
市民抱怨「吃不起肉」
2003年國慶以來,中國糧食價格出現大幅上揚。在糧價上漲的帶動下,以糧食為主要原料的飼養成本價格不斷上漲,經一段滯後期,鮮蛋、豬肉上市量開始減少,導致豬肉和雞蛋價格上揚。同時,麵粉、大米以及食用油等製成品價格上漲。如此短期內農產品價格的大面積上漲,是中國自97年來第一次。
調查顯示,近期天津市麵粉價格漲幅最大,同比增長59%。據商務部的統計,今年上半年全國豬肉平均價格為11.1元/公斤,比去年高出40%以上。目前全國部份地區的豬肉價格,達到了近20年來的最高點。
在城市,肉價已成街談巷議,不少市民抱怨「吃不起肉」。小販們抱怨購買量明顯減少,生意越來越難做。 中國商務部已為此啟動一些預案,以平息肉價上漲。
物價飛漲 幅射社會各個層面
除食品價格外,汽油價格、液化石油氣價格、煤氣費、民用自來水價格、民用電價格、義務教育學雜費價格、高中學雜費、房租、住宅電話月租費和有線電視管理費的漲價,也給民眾生活帶來明顯壓力。
中國人民銀行日前公佈的二季度全國50個城市城鎮儲戶問卷調查結果顯示,當前城鎮居民物價滿意指數為1999年開展這項調查以來的歷史最低水平。
改革開放以來,1985年、1988-1989年和1993-1995年曾出現三次較嚴重的通貨膨脹,皆由於上年或當年糧價大幅上漲引起。伴隨這三次較為嚴重的通貨膨脹,貨幣供應量也都在上年或當年出現了大幅增長。今年,這兩種情況同時出現。有研究者疑惑,此次糧價上漲是否是新一輪通貨膨脹的前兆。
國內一些御用專家近期提出「物價上漲不等於通脹」等說法,安撫民眾。對此,大陸知名政論家曾仁全表示,「這是在公開的欺騙、愚弄中國的民眾。」 曾仁全表示,物價飛漲,已經全面幅射到社會的各個層面,最直接影響的是工人和農民,他們有的連溫飽都成問題,物價上漲對他們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他們的生活更加困苦。
對於經濟形勢戲劇性的變化,《華爾街日報》一篇報導直截了當的說「通貨膨脹降臨中國」;北大的研究報告也指出,一個總需求加速增長的過程正在形成。如果沒有大的政策調整,將在不長的時期內出現偏高的通貨膨脹。
近期《中國經濟時報》報導說,過去的經驗表明,物價上升離通貨膨脹可能很遠,也可能只有一步之遙。如果真的發生通貨膨脹,受到損失的可能是民眾10萬億元儲蓄存款,而獲利最大的是嚴重負債的國有企業、政府財政及近期進入中國的外資。在這樣一個大是大非的問題上,政府還是應該小心為上,儘可能防止通貨膨脹的出現,不要讓通貨膨脹再次在中國降臨。
通貨膨脹的潛在壓力
通貨膨脹主要是因為貨幣供應量增多造成的。貨幣供應量的增多,會導致貨幣購買力下降。通俗的講,就是老百姓手中的錢會貶值。當通貨膨脹率較高且持續到一定階段時,經濟發展和物價的前景就不可捉摸,整個經濟形勢會變得很不穩定。
有專家指出,中國近年大量發放國債、大量引進外資,給通貨膨脹帶來潛在的壓力。中國為應對亞洲金融危機,98年開始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借發行上千億的國債,支持重大的基礎設施建設,以此來拉動經濟增長。在1999年至2001年,每年增發國債都在500億元以上,無形中增加了通脹的壓力。
另外,由於中國現行的外匯政策,外匯可以自由兌換成人民幣,而人民幣兌換成外幣有限制或管制。大量海外游資進入中國,中國的金融機構必然全額給予兌付。上千億的外彙集中湧入,現有的人民幣就不夠用,中央銀行就得被迫多發行人民幣。國內貨幣發行量就超過了實物的生產量增長,從而會導致人民幣購買力下降。
對於海外游資(投機者)來說,原本是持有外匯,最終也會兌換回外匯,以賺取人民幣升值形成的外匯差價。他們的目地並不是在中國購物,所以也不在乎人民幣通貨膨脹帶來的購買力下降問題。但國內居民卻不同。一旦發生通貨膨脹,則國內居民原有的貨幣就會發生購買力下降,即貨幣貶值,並造成經濟損失。
升息或能解決燃眉之急
國家統計局9月13日公佈數據顯示,8月居民消費物價漲幅為5.3%,國內連續3個月的物價漲幅超過5%,高出一年期銀行存款的利率;另一方面,投資增長率在7月份又開始反彈。面對如此情況,經濟學家對該不該調整利率看法不一。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近期的講話表明,升息似乎箭在弦上。
在健全的市場經濟體系中,為防止經濟過熱和通貨膨脹,一個國家的中央銀行或者貨幣當局通常根據通貨膨脹的預期來提高利率。有觀點認為,目前在中國,市場經濟體制尚未健全,升息或能解決燃眉之急,但無法保證不會引發更複雜的經濟問題。國際上也一直在爭論是否承認中國真正的市場經濟地位。
大陸政論作家曾仁全提醒說,「江澤民時代沉澱的社會矛盾太多,各個環節違背價值規律的做法被掩蓋…胡溫時代才疹斷出病症。由於市場經濟的命脈都握在權貴們手裡,多年來,各種朝令夕改的政策將市場經濟的良性運作破壞殆盡…各地官員目光短淺,生產與銷售脫節,只顧眼前利益、結果,製造出一個百態叢生的市場體系。」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