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國基:改善品質 先提升媒體人的自主性
【大紀元9月19日報導】(中央社記者黎建忠台北十九日電)台灣自由時報執行副社長俞國基指出,影響新聞內容與取向的黑手,由黨政轉而為媒體老闆綿密的政商人脈,以及媒體企業相關的利益,其次則是廣告廠商的壓力;新聞從業人員的自主性幾乎蕩然無存。
「當前新聞生態的挑戰與出路」─曾虛白先生新聞三十週年研討會二十一日將在福華文教國際會館前瞻廳舉行;第四場民意論壇主題「政治糾葛、市場競爭與新聞專業」,自由時報執行副社長俞國基將在研討會發表改善媒體品質必先提升媒體人的「自主性」的論文。
俞國基在論文中以紐約時報為例,其所以受到全球讀者的重視而深具影響力,乃是由於它的公正無私、視界遼闊、追求真象、無視於黨派及財團的利益,也就是他們編採人員掛在口邊的八字真言:「無所畏懼、無所偏袒」的辦報精神。
他指出,其實紐約時報更值得我們媒體人學習的,乃是其認錯的精神。最顯著的例證便是在每日「新聞提要」的下方,設一更正專欄,一旦發現錯誤,次日便立即更正。
事實上,紐約時報也非全無瑕疵,諸如偽造新聞事件,以及報導對伊拉克用兵新聞的偏頗等,但事後均鄭重向讀者致歉,並勇於改過。這樣的「守正不阿」精神,說來容易,但如經歷百餘年而能不改其志,則值得所有媒體深入探討其組織架構,以及何以致此的驅動力。
我國自民國七十六年解除報禁以來,言論自由大幅開放,新媒體的成立如雨後春筍,媒體的生態自然會面臨嚴峻的考驗。過去由黨政箝制媒體的時代,雖已走入歷史,但接踵而來的是新的困境。
俞國基表示,尤其在全面景氣下滑之際,媒體面臨相當的財務危機,加上媒體間的激烈競爭,媒體品質之日趨低落已成不可避免之宿命。財務危機與競爭加劇,其所衍生的後果,一是促使媒體經營在必須討好閱聽大眾,遷就市場需求,致媒體的內容日益商業化與世俗化。二是為求達成某種政治利益,以致媒體在報導或評論政治問題時,「只有立場,不問是非」,媒體幾乎與目前民粹的兩極化同步發展。
媒體今日為人詬病,是過度的市場化與政治化。他說,媒體之從業人員中,並非全無自省與有識之士,思能力挽此弊,然而終於力不從心者,乃肇因台灣媒體之資本結構,以及從業人員對新聞自主性之自覺不足。
談到新聞從業人員的自主性,則不免要涉及目前媒體工作者的工作環境及待遇。媒體的勞動環境日益低劣,工作壓力日益加重,平均薪資與福利較之其他行業員工為低,尤其是工作的專業性,亦未受到應有的重視。
因此,俞國基認為,媒體工作者對職業的不確定感,肇致他們認同感的不足,以致各媒體人事的流動性頗大。由於流動性的過大,專業的養成便無從達到應有的水準。專業性既嫌不足,則上級更不願下放權力,更何能侈言「自主性」?
他表示,希望台灣能出現一家如紐約時報那樣優質的媒體。然此非一朝一夕之事,必有賴於媒體老闆之眼光與胸襟,以及優秀媒體從業者之自我覺醒與努力爭取。他認為,媒體之「內部新聞自由」,應為目前台灣媒體的當務之急。
因此,俞國基的結論有二:(一)希望立院及早制訂「記者法」,為記者的定位,享有的自由範圍以及對就職的保障,訂出一套完善的法律。(二)健全媒體的工會使之能產生對資方的制衡力量,甚至媒體間亦應有工會的統合組織,使媒體人的「自主」意識,獲得相當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