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tvsmo.com

顯示產業榮景可期 台灣廠商亟應清楚定位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9月18日報導】(中央社記者田裕斌台北18日電)顯示產業儼然成為21世紀各國競相發展明日之星,據資訊工業策進會市場情報中心( MIC)調查,到2007年整體顯示產業出貨量將達 11.04億台。台灣雖然在總產量上居世界領先地位,不過缺乏如夏普(SHARP)、三星(Samsung)領導級大廠,為未來產業發展隱憂。

資策會 MIC副主任秦素霞認為,在未來數位娛樂趨勢帶動下,顯示產業勢必為貢獻極大產值的明星產業;不過,觀察台灣在產業鍊上的定位,仍多半以替國際大廠代工為主,目前日本在產業上游仍壟斷多項關鍵零組件技術,台灣如不儘快找出定位,將逐漸喪失目前優勢。

據MIC 統計,桌上型電腦顯示器部分,液晶螢幕今年整體出貨量將以6800萬台首度超越傳統CRT( 映像管)螢幕的6100萬台;預估到2008年,液晶顯示器出貨量將擴增為 1億3500萬台,是CRT螢幕的4.82倍。

最具潛力的市場不僅於此,用於手機螢幕的中小型面板也炙手可熱。據MIC 統計,今年全球手機出貨量將達 5億5400萬支;到2008年,出貨量更將達7億200萬支。

工業技術研究院產業經濟與資訊服務中心(IEK )統計也指出,受到面板、手機、數位相機等資訊產品需求持續發酵與平面電視數位化風潮帶動,雖然7、8月面板價格急速下滑,但在上游零組件廠將配合降價壓低成本的趨勢下,顯示產業營收仍能維持一定水準。

IEK統計,今年台灣第二季平面顯示產業的產值約為新台幣2061億元,較第一季成長20.3%,其中面板產業就佔了近七成五,為1268億元,成長幅度也有18.6%。而大型面板受降價壓力影響,產值僅較上季成長15.7%,不過中小型面板則在彩色手機面板需求暢旺的加持下,成長率達42.9%。

事實上,在日本廠商逐漸退出大尺寸面板的競爭市場後,台灣廠商相當有機會在顯示產業領域與韓國一較高下。台灣廠商累積多年來代工的豐富經驗,加上在整體資訊產業,包括上游的IC設計、晶圓代工,到下游的封裝測試、組裝等,都可對顯示產業形成產業鍊上的完整技術支援。

不過,秦素霞認為,相對於韓國對於顯示產業的積極切入,台灣廠商反應顯得遲緩許多。以韓國為例,光是TFT-LCD的聚落就有坡州、天安、三星等 9個園區共737 家廠商進駐;預計到2008年總投資金額達6330億韓元(折合新台幣約187億元),其中,政府出資即佔40%。

韓國廠商也加速拓展投資的深度與廣度,以三星為例,目前已在全球 9個國家設立了16個研發中心,涵括歐美與亞洲,以爭取全球研發人才,競逐品牌市場。

反觀台灣,雖然南部工業科學園區已形成光電聚落,但在廠商方面,無論是上游的面板廠奇美電子、友達光電,抑或下游的品牌廠明基(BenQ)、東元等,從資訊(IT)領域跨到消費性電子產品(CE)的起步都嫌太晚,加上CE產品殺價競爭激烈,若無法建立自己的品牌,並在產品上出奇制勝,將難以在產業中創造一片天。

此外,關稅問題也是台灣廠商急需儘速佈局的重心。秦素霞表示,雖然對於資訊通訊產業各國大多已取消或以低稅率方式因應關稅問題,不過在電視方面,各國卻動輒設立 8%至20%的關稅門檻,對於各廠商未來液晶電視銷售版圖的拓展,設下無形壁壘。

因此,在電視產品毛利率仍有 25%的此時,雖然各地人工成本不盡相同,但世界各大廠商仍競相在全球各地設立製造據點,以在關稅問題上搶佔較佳戰略位置;相形之下,台灣廠商依舊以西進或南進為主的代工思維,顯得短視許多。

秦素霞直指,中國大陸顯示器產業的代工能力已逐漸追上台灣,台灣廠商若不思在技術層面上有所突破,而在現有基礎上故步自封,目前仍維持的競爭優勢,將逐步被其他國家趕上。

秦素霞同時點出,台灣廠商在產業前景將出現變化之前,應加速確定自身未來在產業鍊上的定位,是要發展自有品牌,還是專研於代工技術,這將是台灣廠商能否繼續在顯示產業中佔有一席之地的關鍵。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