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靈:大陸房地產開發為甚麼無法剎車?

—— 經濟調控中第一輪博弈評析(二)

湘靈

人氣 2
標籤: , ,

【大紀元9月18日訊】今年初,央行研究局課題組發表《中國房地產發展與金融支持》報告,估算80%左右的土地購置和房地產開發資金,都直接或間接地來自商業銀行信貸,使得房地產投資的市場風險和融資信用風險集中於商業銀行。

  中央政府(亦即中央銀行)雖然一再強調,在這輪經濟調控中,要「把住兩扇大門:信貸投放與土地供給」,延長土地市場專項整治時間,以減緩投資過熱,減輕通貨膨脹的壓力。但從總體來看,全國的商品房價格呈現穩中微升的狀況。

  用貨幣政策作調控手段,只要提高利率,效果立刻顯現;只要停止貸款,許多在調控範圍的項目就從銀行貸不出錢。而房地產的調控與貨幣政策的調控有完全不同的特性,這主要由兩點決定:

  第一,目前的政策只能調控土地供應的增量,卻無法減少房地產開發商掌握的土地存量。目前中國整頓土地市場的一條重要舉措是「停批半年」,表面上看來似乎一點彈性都沒有,但是有數據統計表明,全國的房地產開發商手中至少掌握著可以使用兩到三年的土地儲備。這說明由於土地供應的特殊性和滯後效應,這種經濟調控手段實際上不能收到立竿見影之效。

  第二,房地產利益已經與地方政府的財政收入、GDP目標以及官員們個人私利緊緊結合在一起。 這與地方政府「經營城市」的觀念有關,中國官場流行的口號在上世紀80年代是「市長要抓菜籃子工程」,在90年代則變成「抓市政建設」,很多地方政府領導官員為了樹立自己的政績,都大興土木,上馬「城市形象工程」。但城市市政建設需要大量資金,而土地批租成了地方政府獲得資金的重要渠道之一,這導致土地價格循環上升。所以,從一定程度上講,房地產業的繁榮興衰,已經與地方政府的利益牢牢地捆綁在了一起。

  據資料表明,2002年,全國土地有償出讓總面積為8.74萬公頃,出讓總價款為1938.36億元,比上年土地出讓總價款增長了33.15%;截至2002年底,全國國有資產為36萬億元,土地資產就佔了25萬億元。許多城市依靠出讓土地而獲取的財政資金,甚至超過了地方財政的50%以上。北京2003年的GDP增長有30%以上來自房地產。同時,北京今年的固定資產投資有50%以上來自房地產。

  江蘇省社會科學院農村研究所的調查報告亦表明,2002年,江蘇省共計供應土地15938.27公頃,獲得土地總收入455.39億元,其中出讓土地14447.22公頃,收取出讓金454.58億元;租賃土地1171.27公頃,租金7323.65萬元;其他供地方式獲取的土地收入為755.54萬元。 該省通過徵用農民土地再出租土地使用權獲得收入最多的是蘇州市,2002年蘇州市出讓土地4441.32公頃,獲土地出讓收入151.87億元,占該市財政總收入的52.22%;其次是南京市,共計出讓土地2179.65公頃,獲取出讓金83.39億元,占該市財政總收入的57.88%。    

  上述資料表明,地方政府其實正是地產市場和房價上升的主要推動者。一個房價持續上升的房地產市場,顯然是各地政府與房地產開發商利益所系,這也是經濟調控下中國房地產價格始終降不下來的主要原因,對此,央行其實無奈其何。

  與前幾次宏觀調控不一樣的是,以前幾次調控,中央政府的權威仍在,政府智囊及官方經濟學家們意見在大目標上比較一致。而這次調控以信貸資金收縮與控制土地供給為主,標識著這次調控實質上針對收益地方化、部門化甚至個人化而風險國家化的問題而來,中國、工商、建設、農業四大國有商業銀行巨額不良貸款最終仍由中央銀行「買單」就是表現之一。但各利益集團針對經濟調控的態度卻與以往大不一樣,不僅地方政府陽奉陰違,各有自己的小算盤,連政府智囊與眾多經濟學家也因其所依附的利益集團不同,而各吹各的喇叭各唱各的調。

央行想通過奮力一搏,爭取時間與機會,減少銀行壞帳,提高中國銀行系統的國際形象,再通過海外上市轉嫁風險獲得解脫之道,但利益集團之間盤根錯節的關係卻使這奮力一搏難以收效。這點表明,目前在中國政治中已經形成了各種分利集團,這數萬億之鉅的銀行不良貸款實際上是中國共產黨付出的執政成本,只不過這筆成本的最後支出者卻是整個國家的民眾。

(華夏電子報〕(//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湘靈:中國近期為甚麼頻頻大曝外資的醜?
湘靈:SA8000社會標準刺痛了中國哪一處?
韋拓:從下滑到坍塌 國足告別世界盃之路
林一山:被歷史選中的上一代香港人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