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地質如海綿 高樓加速地面沉降
【大紀元8月31日報導】(中央社台北三十1日電)上海高樓大廈林立,據統計,上海建於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高層建築有四十棟,而九十年代的十年雲建兩千多棟,目前上海正承受五十倍的壓力,導致上海地面不斷沉降。
香港大公報報導,資料顯示,上海市區地面最大年均沉降量逾十公分。目前上海市中心區海拔普遍較低,人民公園附近標高只有兩公尺多,整個上海就如一個倒放的鍋蓋,中間低,四周高。專家表示,過去十年迅速膨脹的高層建築正是上海形成鍋蓋狀的元兇之一。
自一九九三年以來,上海平均每天建起一座高樓。目前數千棟高樓推動上海快速發展,同時加劇上海地面沉降。
上海同濟大學城市工程地質與環境地質研究所所長唐益群指出,整座上海城建在近千年來長江帶來泥沙逐漸形成的軟土層上,這種飽和軟黏土的含水量大、孔隙大、壓縮性大,但強度很低。這種用手捏起來黏膩不堪的土質,如今在大上海晝夜不停的市政建設、拔地而起的摩天大樓重壓下,就像一塊海綿,在一擠一泡水的同時,出現嚴重變形。
唐益群說,從地理構造來說,上海是緩慢沉降區,隨著時間推移海拔降低,加上全球變暖造成海平面上升,上海「變矮」本在情理之中。
上海市城市規劃管理局實測沉降資料指出,高容量的高層建築建設對地質環境影響明顯,其中高樓林立的陸家嘴地區每年沉降達十二至十五公厘,且無減緩趨勢。
目前,長三角地面沉降最嚴重的是上海,其次是蘇州無錫常州,第三是杭嘉湖。上海也是中國大陸沉降中心。
上海市房地資源管理局上月發布今年第一季上海市地質環境狀況顯示,首季上海市地面平均沉降零點七二公厘,比去年同期微增零點一五公厘。
近年來上海採取「掘一井須先廢一井」等措施控制地下水開採,但週邊江浙一帶隨意開井現象仍然普遍,尚未有效控制,區域內總體地下水量仍持續減少。地下水決定土地承載,週邊地下超低水位遲早會影響上海,進而造成長三角大片土地沉降。
此外,由於沉降,河道旁防汛牆必須不斷築高,沿江倉庫、碼頭也面臨危險而須改造或搬遷。城市地下管道等設施因土層變形而受到損壞,經濟損失難以估計。報導說,去年底,上海城市規劃條例推出「雙增雙減」政策,其中「雙減」為「降低建築容量、控制高層建築」。這是中國首次以地方性法規形式控制高層建築。今年1月,上海政府又實行建築限高,希望藉由行政手段控制和治理地面沉降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