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8月29日報導】(中央社記者康世人新加坡三十日專電)新加坡「聯合早報」今天的財經頭版是「一些﹃蚊型﹄公司資產不及一座豪宅」,內容談到在新加坡掛牌上市的公司中,有三十七家市值低於一千萬新元(約新台幣二億元),這些公司的市值往往不如一座豪宅的價值。
報導指出,截至上週五股市收盤時,在新加坡掛牌上市的公司有五百七十六家,市值低於一千萬新元的有三十七家。其中,IRE企業和精益機具的市值,分別只有三百二十一萬新元(新台幣六千四百二十萬元)和四百二十萬新元(新台幣八千四百萬元)。
報導說,這些公司被新加坡人稱為「蚊型」公司,就是因為跟一些「巨無霸」的公司相比,它們的規模小得實在可憐。
根據統計,「巨無霸」公司諸如新電信(SingTel)市值為四百零三億六千六百一十萬新元(約新台幣八千零七十三億三千餘萬元)、星展集團控股二百四十四億四千四百九十萬新元(新台幣四千八百八十八億餘元)、大華銀行二百零九億七百六十萬新元(新台幣四千一百八十一億餘元)。
但是,三十七家「蚊型」公司的所有市值加起來,也只有一億二千三百九十五萬新元(新台幣二十四億七千九百萬元),只相當於從事遠程教育的英華美資訊(Informatics)公司一家的市值。
三十七家「蚊型」公司有十九家虧損、十家略有盈餘,只有四家象徵性發放股息;這些公司在過去的五十二週內,沒有一家的股價高過三十六分新元。
報導表示,SIAS研究高級投資分析員黃耀前受訪時說,本地市場所以會有這麼多「蚊型」公司,主要是它們在上市時規模就很小,而上市公司又多過市場分析員,所以沒有大的投資機構會注意這些股票;但是,其實有些公司的基本面還不錯。
吳證券研究部副總裁孫政漢也說,研究機構一般不會花精神去研究這些小型公司,因為除了散戶之外,機構投資者根本不會去注意這些小公司。孫政漢認為,這些公司必須把成本控制好,爭取在短時間內改善財務,吸引市場注意;同時,公司也應主動接觸投資群,包括市場分析員、媒體和大大小小投資機構,主動推銷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