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盛世皇家造園藝術(一)
清朝的康乾盛世是中國封建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的最後一次高潮,興起了一個皇家造園的高潮,這個高潮奠定於康熙,完成於乾隆。 從乾隆三年起而後的三十餘年,皇家新建、擴建的大小園林計1500餘公頃。皇城內的御苑有:三海(西苑)、建福宮花園、慈寧宮花園、寧壽宮花園;離宮御苑有:暢春園、圓明園、承德避暑山莊;行宮御苑有:靜宜園、靜明園、熙春院、春熙園、樂善園、南苑行宮、湯泉行宮、釣魚台行宮、灤陽行宮、盤山靜寄山莊等)。
乾隆不僅親自過問重要的園林工程,甚至直接參預規劃事宜,他作為一個行家是把園林當作一種藝術創作看待的,乾隆盛世的皇家園林已成為中國園林發展史上與江南私家園林南北並峙的高峰。其造園的美學思想充分體現在造園藝術諸方面的成就裡。
1、台榭參差金碧裡,煙霞舒捲圖畫中
乾隆在《靜明園記》中寫道:「若夫崇山峻嶺,水態林姿,鶴鹿之遊,鳶魚之樂。加之巖齋溪閣,芳草古木。物有天然之趣,人忘塵世之懷。較之漢唐離宮別苑,有過之而無不及也」。乾隆這種造園藝術見解,大概是因為他從關外入中原,還保持著祖先山野騎射傳統,加上他有很高的漢文化素養,而且皇家的特權可把大片天然山水林木據為己有,所以乾隆主持興造的大型天然山水園不僅數量多而且規模大,展現出氣魄恢宏的皇家氣派。 避暑山莊(建成於乾隆五十五年,即1790年完成)佔地廣闊,山區、平原區和湖區分別把北國山嶽、塞外草原、江南水鄉的風景名勝薈萃於一體,恰當的比例(山嶺佔五分之四,平原、水面佔五分之一)構成巨幅山水畫中堂。這裡,磬錘峰是借景的主題,山莊外圍仿蒙、藏地區著名廟宇形式興建了外八廟,如同眾星拱月,成為山莊背景烘托的又一層景觀,然山莊至外八廟再拓展到周圍崇山峻嶺,構成約20平方公里的山水園林與廟宇寺觀交織的壯麗景觀,其妙在充分借用自然美以開拓環境美,然園內園林之景又與環境美渾然一體,給人以雄渾磅礡、自然天成,層次清晰、野趣橫生的藝術感受。
北京西北郊區泉水充沛,西山參差逶迤,形成許多原始堤塘湖泊,造園的條件好。至乾隆時已建成「三山五園」,西面以香山靜宜園為中心形成小西山東麓的風景區,東面為萬泉河水系內的圓明、暢春等人工山水園林,之間系玉泉山靜明園和萬壽山清漪園。靜宜園的宮廷區、玉泉山主峰、清漪園的宮廷區三者構成一條東西向的中軸線,再往東延伸交匯於圓明園與暢春園之間的南北軸線的中心點。這個軸線系統把三山五園之間的20平方公里的園林環境,串連「成為整體的園林集群」。在這個集群中,西山層巒迭嶂成為園林的背景,其曠達的景深打破了園林的界域,同時三山五園之間的相互借景、彼此成景亦得到雖非我有而為我備的境界。
建成於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的圓明園,其佈局是大園中包涵若干小園,即園中有園的「集錦式」處理。其原因是因為平地造園,地形起伏很小,人工築山的高度與五千餘畝的面積是無法諧調的,為防止鬆散空曠,總體規劃園中為若干小景區,每個小景區自成體系,均因地制宜由小比例尺度的山水空間與建築、花木結合成獨立小園,並把眾多的小園連綴為一個有機的整體。其園藝審美為人造曲折崗坡把園林空間分隔得迷離撲朔,山重水復,花明柳暗,無盡無休,具有未完深邃的藝術魅力。正如乾隆在《圓明園圖詠》中描述:「遠近勝概,歷歷奔赴,殆非荊關筆墨所能」,又有詩:「西窗正對西山啟,遙接堯峰等咫尺;霜晨紅葉詩思杜,雨夕綠螺畫看米」。可稱得上「凝固的詩,立體的畫」。
(資料來源:世華網)(//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