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系外的有機分子有可能形成地球生命起源
【大紀元8月26日報導】(中央社記者韋樞台北26日電)太陽系外的有機分子有可能是地球生命的起源。中研院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籌備處主任郭新利用紅外線光譜技術研究發現,有機分子在太陽系外合成星塵後噴入星際介質中,可能落在地球上,扮演地球生命起源重要角色,這項發現刊登於今天出刊的NATURE期刊上。
中研院今天公布這項好消息,郭新運用紅外線光譜技術說明恆星中迅速發生化學合成。藉由比較恆星演化後期各階段(紅巨星、原行星狀星雲與行星狀星雲)的紅外線光譜,發現具有脂肪族結構的有機小分子僅需數千年時間便能演化成複雜的芳香族大分子。
這些有機分子在太陽系外合成星塵後噴入星際介質中,最後有些很可能落在地球上,於是形成了地球的起源,而且生命可能存在於銀河系中。
中研院表示,自從1953年米勒-尤里實驗(Miller-Urey experiment)發表以來,大多數科學家均相信生命起源於地球。在早期的特殊環境下,地球上的甲烷、氫、氨等無機分子自行合成了糖和胺基酸等有機分子,這些有機分子便構成今日地球上各種生命形式的基礎。
在今天出版的最新一期英國期刊 (Nature)中,郭新發表文章概述近代紅外線太空望遠鏡取得的證據,顯示年老的恆星能夠形成複雜的有機分子。目前在隕石及行星間微粒中也發現這些恆星物質,證實早期太陽系中即存在來自遠方恆星的有機物質。
中研院指出,郭新藉著比較恆星演化後期各階段的紅外線光譜,發現具有脂肪族結構的有機小分子僅需數千年時間便能演化成複雜的芳香族大分子。而恆星演化各階段不同的紅外線光譜,便是恆星中發生化學合成的最直接證據。
有機分子在太陽系外合成星塵後噴入星際介質中,最後有些很可能落在地球上。科學家對採集到的隕石與太空中的行星間微粒進行同位素分析發現,有直接證據顯示這些星塵是先進入早期的太陽系中,然後才抵達地球表面。
這項發現表示早期地球上即有外來的複雜有機分子,地球生命的發展可能比過去所想的容易,顯示太陽系外合成的有機分子,對地球生命起源可能扮演了重要角色,生命可能普遍存在於本銀河系中。郭新教授現任中央研究院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特聘研究員兼籌備處主任。擅長紅外線及太空天文學,他有兩本近作「行星狀星雲的起源與演化」 (The Originand Evolution of Planetary Nebulae)及「星空蝴蝶」 (Cosmic Butterflies)均由劍橋大學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