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表演藝術

戲曲漫談:壯劇

壯劇是壯族戲曲劇種的統稱,它是在壯族民間文學、音樂、舞蹈和說唱藝術的基礎上發展而成,在清同治、光緒年間已有演出。壯劇流行於廣西的西部和雲南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的富寧、廣南一帶,由於流行地區和語言、音樂唱腔、表演等的不同,分為廣西的南路壯劇、北路壯劇、壯族師公戲、和雲南的富寧壯劇、廣南壯劇等。

流行於以田林、隆林為中心的北路壯劇,在民間說唱「板凳戲」的基礎上發展而成,主要唱腔有正調、過場調等,傳統劇目有〈十牙〉、〈文龍與肖尼〉,〈儂智高〉等。

流行於以德保、靖西為中心的南路壯劇,在民間歌舞的基礎上發展面成,最初為唱做分開的「雙簧式」演唱形勢,主要唱腔有平板、採花調、馬隘調等,傳統劇目有〈解臼〉、〈雙壯元〉、〈百鳥衣〉等。

流行於以河池、柳州、百色為中心的壯族師公戲,是在巫師跳神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民間小戲,初時穿紅衣戴木製面具,後用紙畫臉譜代替,1911年後才去掉面具,開始代妝表演,主要劇目有〈莫一大王〉、〈白馬姑娘〉等。

雲南富寧壯劇原名「土劇」,是在本民族的民歌、小調、歌舞的基礎上發展而成,劇目有〈螺螄姑娘〉、〈換酒牛〉等。

雲南廣南壯劇原名「沙劇」,系由沙族歌舞受漢族戲曲影響發展而成,劇目有〈儂智高〉、〈瞎子鬧店〉等。

──轉自《世華網》(//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