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8月14日報導】(中央社記者陳舜協台北十5日電)不管你是反對全球化或是贊成全球化,全球化已是不爭的事實。隨著台商的全球化佈局腳步,有愈來愈多台資廠商成了跨國企業,同時也在全球各地創造了近2000萬個就業機會,善盡符合國際規範的企業公民責任與社會關懷,也成為台資跨國企業追求永續發展的必然課題。
台灣積體電路公司董事長張忠謀曾對企業公民責任下過註解,張忠謀認為企業公民責任有 3個層面,第一是企業的價值觀;其次是企業對環境與生態的保護,最後才是企業的捐助。
張忠謀的看法與傳統上認為企業經營者只要誠實納稅、創造股東利潤與遵守法令,就算善盡企業責任的看法大不相同。
根據聯合國人類發展報告數據顯示,目前全球的資源分配極不巫,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所屬的30個會員國家,人口僅佔全球的20%,但卻佔了80%的全球貿易額及國民生產總額;而有 78%的人年購買力低於世界銀行認定的3470美元貧窮線以下。
這些數據顯示,工業先進國家利用全世界絕大部份的資源創造財富,而因此獲益的人卻僅佔全球人口的 22%左右,許多物種還可能因此面臨絕種危機。
經濟部次長施顏祥表示,台灣企業已經逐漸發展成跨國企業,在亞洲的累計投資僅次於日本、香港與新加坡,對亞洲地區的經濟發展、社會與文化的影響相當大,已無法不面對因企業發展而產生的種種問題。
施顏祥指出,根據OECD認可的多國企業指導綱領,跨國企業的企業責任應包含聘僱與勞資關係、環境議題、消費者權益保障、促進投資國科技發展、公平競爭等項目,呼籲台資跨國企業應以多國企業指導綱領為規範,善盡國際企業社會責任,他強調「尊重高標準的商業行為已成為加速企業成長與永續發展的要素」。
中華民國企業永續發展協會理事長黃茂雄則具體指出,跨國企業受到的挑戰與日俱增,挑戰不只來自對手的競爭,也來自投資國當地大眾對企業的認同。
黃茂雄認為,在全球有 78%人口處於貧窮線的情形下,如何協助窮人脫貧,同時顧全環境壓力與資源生產力成為企業的重要社會責任,他強調,「覆巢之下無完卵」,惟有善盡企業責任的跨國企業,才能贏得尊重並永續發展。
但若以在商言商的角度來看,「幫助愈多人脫貧,代表有愈多人有能力購買廠商生產的產品」,黃茂雄說企業應體認善盡社會責任與社會關懷,長期來說對企業有百利而無一害。 經濟部投資處處長瞿大文表示,在全球化過程中,企業是繫鈴人之一,但也能扮演解鈴人。成功的企業要仰賴一個安定的社會,企業如何扮演企業公民角色已成為現今大眾評斷企業的標準之一,同時也成為跨國企業競爭力指標之一,她呼籲企業應追求符合國際規範 (如OECD的多國企業指導綱領) 的社會關懷行動,才能落實企業永續發展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