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舊房、蓋新樓」北京古城破壞嚴重
【大紀元7月29日訊】在工業化、現代化以及全球化之下,多少世紀以來,威尼斯依舊像美麗少女,任憑狂風海嘯的吹打,美妙身軀永遠透露著夢幻般的誘惑。然而,蘊涵五千年歷史的北京古都,卻在現代化、全球化和2008年奧運的到來,交給房地產開發商。乾燥的空氣、擁擠的交通、塵土飛揚的建築工地、紛紛搞外裝修的高樓,古都北京之美已不復在。
據華夏經緯網7月28日報導,目前北京正實施「拆舊房、蓋新樓」口號。兩會代表對新北京的感受:「北京高樓有個性了,色彩豐富了,夜景更靚了」;「北京的道路越來越寬,建築越來越高,車越來越多」;「每一次來,許多原來熟悉的地方都變了模樣,認不清了」;「在全世界各個首都當中,北京是變化最快的」。然而,這些單調、乏味、沉悶的描述,似乎宣告大眾:富有人文氣息的北京古城已然消失。
衚同
衚同,兼具歷史與民間習俗,因而成為北京傳統代表。北京的衚同,1949年約有7000多條,至2000年只剩2000多條,每年還以600條遞減。如今許多老北京耳熟能詳的扁擔衚同、庫司衚同、北新倉一至五巷、椿樹下頭條、虎坊西裏、紅羅巷等,卻都成為記憶中的名詞。
四合院
遼代開始,四合院已具備初步規模,之後歷經金、元、明、清各朝代以及數百年的演變,由內而外承傳古人對建築、人文、哲學、人倫、政治等方面的智慧,使得四合院成為北京最具特色的居住形式。
一九四九年四合院的總面積為一千七百萬平方公尺,直至去年銳減為三百萬平方公尺,消失的速度以九0年代至二○○○年舊城改造,減少一百萬平方公尺最為嚴重。較令人耳熟能詳的郭沫若故居、老舍故居等四合院,主要因為維持舊貌成為觀光景點而得以保存,其餘一些破舊、大雜院式的四合院則是面臨被拆除的命運。
拆除真正的四合院,卻又在不是四合院的舊屋屋頂塗色,形成不倫不類的假古董。因此文化界人士批評,要搞商業活動又要搞舊城改造,結果造成「開發性破壞」與「破壞性開發」的怪現象。
城牆
西直門、東直門、宣武門、安定門、永定門一路拆過去,47座城門城樓、箭樓和角樓,如今僅剩3座殘存。而座落在市區崇文門的城墻,建於一四三九年明永樂年間,是現存北京最長的明代城牆遺址,如今僅餘一千五百公尺。拆毀城牆,永久改變古都北京的歷史風貌。
街道
舊鼓樓大街依照政府舊城改造程序,同時也發布改造後「將恢復傳統風貌」。不過,十九位專家向世界遺產大會提交呼籲信,表示舊鼓樓大街位於什剎海歷史文化保護區內、古城中軸線鼓樓、鐘樓西側,處在舊城的中心區,如果對這些街道進行拆除、拓寬,將破壞舊城的風貌格局。
自1980年代以來,只要遇到這樣矛盾情況,相關單位通常都以「先拆除,後易地遷建」敷衍了事。往往「先拆除」都可以快速完成,而「後易地遷建」卻總是無疾而終。對於不可移動的文物來說,遷移等同是一場生死之劫。
易地遷建
易地遷建是文物保護中一項不得已的辦法,同時也要具備一定技術。首先必須做好測繪工作,定好遷建的位置;接著將建築的構件,例如,門、梁、柱、枋、瓦及雕刻逐一編號,拆下後保護好避免損壞;拆、建要同時進行,否則耽擱過久,一些構件容易損壞,若是沒有馬上修建起來,遷建往往不了了之;一定要原材料、原構件、原工藝,由古建公司以及有經驗的老工人、老技師來做。這部分遷建造價往往比建一座新的要來得高。
部分易地遷建建築現狀
儒福裏過街樓—北京僅存的一所過街樓,1998年因菜市口大街南延工程而拆除。宣武區政府曾向社會承諾,過街樓將易地遷建到陶然亭公園內,但到目前為止仍沒有實施。
蔡元培故居——2000年11月23日區級文物保護單位蔡元培故居被以「易地遷建」為名破壞,所幸文物部門及時趕到制止了這一行為。一番爭議後,目前仍原地留存。
曹雪芹故居——北京廣渠門內大街207號四合院,剛被學術界認定為曹雪芹的故居遺址後,即因道路修建而拆除。有關部門承諾將故居向北挪,易地建一個紀念館,但至今未建。
遊客來北京看什麼?看的就是北京的人文歷史、衚同、四合院、茶館等。漫步在東單、西單的衚同裏,德勝門內大街、鼓樓大街附近的老宅院,尋找那淳厚的人文精神。
《紐約時報》駐北京記者Erik Eckholm曾寫過一篇特稿《回到舊北京時代》:「在這座城市的高樓大廈不遠處,傳統的衚同街區顯露了這座城市幾百年來的記憶。」歷史上的文人和中外旅行家,都對北京城都有過細膩而美好的記述。
但是北京城現在面臨的現實是,那些凝聚了老北京傳說、故事、文化和身份的舊宅院和破衚同正被人們以種種藉口在破壞掉。若干年後,北京城則會成為一座巨大、冰冷、沒有個性的全球化建築群。@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