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C隨筆:僅有英語是不夠的
【大紀元7月29日訊】BBC中文網記者蘇平7月27日報導:中國的外語熱如同三伏天的高溫一樣居高不下,”新東方”英語學校的利潤令人羨慕。
英語目前在世界上仍然佔據絕對的霸主地位,恐怕誰也難以否認。這是英國人永遠的驕傲。但驕傲難免帶來自滿。長期依賴外國人講英語,久而久之,學外語成了英國人的奢侈或是愛好,而不再是必須。
“我為什麼要學外語呢?反正外國人都會講英語”,很多英國人可能都會這樣說。這種趨勢已給英國政府、商界、教育界敲響了警鐘:當今世界全球化勢不可擋,不掌握外語,就缺少了一項重要的技能。
語言固然是交流的工具,但不同的語言也是交流的障礙。不學外語,就無法真正瞭解其他國家﹔不懂外語,將妨礙貿易往來和經濟發展。
況且,英語的霸主地位還能保持多久呢?
有鑒於此,英國各界不斷有人呼籲:現在到了英國人做做貢獻、學學外語的時候了。
絆腳之石
英國商會2004年5月發表了題為《外語對英國商務的衝擊》的調查報告。調查涵蓋全國各地1000家出口商。得出的結論是:外語能力過低、對外國文化缺乏理解,是發展的絆腳石。
調查發現:80%的出口商不能用外語從事商貿業務﹔77%的出口商承認在過去兩年內由於語言和文化能力丟過訂單。
2004年3月英國全國語言中心與地區語言網絡在英格蘭東部聯合舉行的一項商業調查也發現,該地區每四家國際公司中就有一家因為語言和文化障礙喪失過商業機會。
英國貿工部在一段時間前推出的有關全球化的白皮書中指出,英國中小型企業中,20%都已經認識到,由於不懂外語曾經丟掉過商業機會。白皮書特別強調掌握外語和瞭解異國文化的重要性,把外語稱為”促進發展的重要動力之一”、”語言能力能夠極大提高個人在全球市場中的效率”。
丈二和尚
曾幾何時,英國的產品說明、年報、學術論文都無需翻譯,至於外國人懂不懂那是他們自己的事情。你看不明白,說明你沒有與國際接軌。現在,英國任何一家跨國公司恐怕都不會再犯類似的錯誤,也不會再夢想不先調查目標市場的消費者、消費文化,就進入一個新的市場。
但是依賴外國人講英語、依賴翻譯仍然是一股潮流,這股潮流於商業往來有百害無一利。
比如說在中國,很多與外商打交道的人都能講流利的英語。但是,能講兩種語言仍然有巨大的優勢。舉個例子,在商業談判中,中方代表之間自己可以講中文交換意見,英方如果只能講英語,對於對方的一些小動作,只能是”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
再比如說,像”空中客車”一類包括法國、英國、德國、西班牙等國公司在內的跨國集團,開會時說哪一種語言,很多時候都取決於與會者中大多數人的母語語種。只能講英語多尷尬。
當然,只能講英語的人恐怕當初根本也申請不到類似的工作。
再說了,語言除了是交流的工具之外,還是文化的載體,還決定著人們的思維方式。不懂對方的語言,就很難瞭解對方的邏輯。
看來,英國人真得趕快放下”唯我英語獨尊”的架子才行。
從小做起
2002年1月,英國議會上院對學外語的意義展開過一場辯論。所有的演講者一致同意,在目前這個商業、文化全球如一家的世界,語言能力和國際經驗對就業和發展至關重要,國際交流能力應在學校教學大綱中佔據重要地位。
英國政府也已開始行動。2002年2月推出過一項”語言戰略”,制定了外語教育的10年規劃。規劃說,截至2012年,全國公立小學應確保向所有7歲的學生提供學習一門外語的機會。
但是,根據現行規定,在14歲到16歲之後,外語就不再是英國學生的必修課。政府對此的回復,拋開所有的官方套話,簡言之:沒有必要強迫學生學他們不願學的科目。
據統計,英國學生中只有11%在上高中後繼續選修外語。現狀令眾多教育學家不滿意。
教育學家指出,在歐洲大陸其他國家,外語一直是必修課,英國下一代今後可能會在激烈的競爭處於劣勢。再者,學習外語還有助於提高整體教育質量。因為,外語和音樂一樣,都可以開發孩子的智利,打開通往另一種文化的大門。
空頭支票
借鑒中國外語熱的經驗,從更寬、更深的層面來看,英國社會作為一個整體,應該更充分地看到外語的價值,建立起一種應該學外語、學外語很重要的風氣。
比如說,家長應該認識到,學外語最好從小做起,因此要鼓勵孩子參與,要求學校提供條件﹔政府、教育單位應該給教授外語更加重要的地位和更多的便利﹔公眾和媒體應該認識到外語對下一代人、對國家未來的重要性。
現在已經能夠經常看到英國外語學校招攬學生的廣告。這當然是件好事。但其中很多如同當年在中國經常見到的所謂速成、簡易等招幌相同。如”三星期攻克德語”、”度周末、學法語”、”簡化波蘭語”等。
學了很多年英語,最深的體會是學外語必須有決心,必須刻苦學、堅持學。這一點,估計很多中國學生都會有同感。因此,我也可以在這裡貿然地下個結論:速成,多半是空頭支票。
好友要學中文,非選一本叫做”精通中文:每日十分鐘”的教材,對我讓他先學二個月拼音和四聲的”教育大綱”置之不理。勸說無效,只能由他去了。
另有一友名”樊原”,近來常被好友叫做”飯碗”。(//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