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由來
馮(feng2)姓有三種來源:
1、 出自姬姓,為周文王的兒子畢公高的後代。。據《元和姓纂》、《後漢書》等所載,畢公高名高,是周文王的第十五個兒子,被周武王封在畢,所以姓畢。到春秋時期,畢公高的後裔畢萬,在晉國為大夫,晉滅魏國以後,畢萬被封在魏。畢萬的後代中有一個叫長卿的,被封在馮,長卿的後代用邑名作為自己的姓氏,就姓馮,史稱馮氏正宗,是為河南馮氏。
2、 出自歸姓,為馮簡子之後。據《世本》所載,春秋時鄭國有大夫馮簡子,因封邑在馮(今河南滎陽縣西)而得氏。
3、 還有出自其他方面的馮姓,如:出穎川者,為漢征西大將軍馮異之後;出上黨者,為漢代左將軍馮奉世之後;出長樂者,為宜都侯馮參之後;出京兆者,為燕王馮宏之後;出宏農者,為西魏寧州刺史馮寧之後;出河間者,為唐監察御史馮師之後。
姓氏分佈
戰國時有馮亭,入趙,拒秦戰死,其宗族分散,有的留上黨潞縣,有的在趙,子孫有許多為將相。至西漢文帝時,車騎都尉馮唐徙居安陵,其弟馮騫自上黨徙居京兆杜陵。此外,先秦時期,馮姓主要在河南發展,也有一部份遷徙到了山東。三國以前,馮氏還有遷至今四川的射洪、中江、渠縣等地及湖北公安者。到三國時期,馮姓已經發展到四川,湖北,東晉末年,馮姓有人遷徙到了遼寧。唐玄宗時著名宦官高力士,本為馮盎之曾孫,後為宦官高延福收養,改姓高,此為馮姓改為高姓者。唐末黃巢起義時,中原馮氏有一支避難南遷福建寧化石壁,宋代分出上杭、漳州、武平等支脈,至宋末元初,上杭馮氏有的又南遷至廣東的平遠、潮州、揭陽,後再遷至豐順、梅州等地。清康熙至乾隆年間,廣東、福建馮氏有數支移居台灣,此後,有的又遠播海外。
姓氏名人
馮異:東漢征西大將軍,穎川父城(今河南寶豐東)人。他在戰場上屢建奇功,但從不爭名利,每次打完勝仗回營論行賞時,他總是出營站在大樹下躲避,被譽為「大樹將軍」。
馮繚:中國第一位女政治家、女外交家。公元前101年,隨漢解憂公主遠嫁和親到了烏孫國。由於她多才多智,成為解憂公主的得力助手。後嫁給烏孫右大將。她在協助公主加強漢朝同西域諸國之間的友好關係,作出了很大貢獻,深得西域各國的敬服,尊稱她為「馮夫人」。
馮道:五代時歷任四朝宰相,在相位20餘年。他在後唐任宰相期間,倡議由田敏等人在國子監校定《九經》文字,並組織刻工雕印,至後周完成,後世稱「五代監本」。官府大規模刻書自此始。
馮夢龍:明朝末年文學家、戲曲家,長洲(今江蘇吳縣)人。他擅長小說、詞曲和通俗文學的創作,編有話本《喻世明言》、《警世通言》和《醒世恆言》,世稱「三言」。
馮承輝:清江蘇婁縣人,字少眉,一字伯承,號梅花畫隱。貢生。工篆隸,精刻印,兼善畫,尤喜畫梅。著述甚富。有《印學管見》、《歷朝印識》、《石鼓文音訓考證》、《古鐵齋印譜》、《古鐵齋詞鈔》等。
馮子材:清末將領,廣東欽州(今廣西欽州縣)人。在1884年的中法戰爭中,66歲的馮子材帶領廣西軍民扼守鎮南關。他短衣草履,身先士卒,率軍在鎮南關大敗法軍,收復諒山,扭轉了戰爭初期的不利局面。(//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