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7月25日訊】 自由時報記者羅碧╱專題報導
「我想,接納自己是我這輩子要學的功課」,已過不惑之年的小如(化名 )在廿歲那年因剛踏入社會不順利且是家中老大,在不懂得紓解情緒下,罹患情感性精神疾病,變得退縮、自閉,沒想到十二年前,爸爸開始有幻聽、妄想及酒精中毒等精神分裂症狀,媽媽的負擔就更重了。
小如說,媽媽真的很堅強,一手撐起這個家,爸爸一發病,亂摔東西、晚上不睡覺跑到外面去,或對家人拳打腳踢,以致曾經有人不敢租房子給他們住,讓她覺得很不平衡,因為爸爸對外人很好,也沒有傷害別人,為什麼大家都要污名化精神疾病患者及歧視他們?
今年4月小如參加了中華民國康復之友聯盟舉辦的第一屆「台灣家連家家屬教育課程」後,她不再抱怨「為什麼我這麼倒楣會碰到這種事?」因為有別的家庭處境比她們更困難,有的是兒子打媽媽、有人是被患病的親人拿刀威脅…,而她也從課程中,親身體會到模擬幻聽是什麼樣的感受,了解爸爸的痛苦。
她希望,未來台灣的教育制度能在小學階段就加入認識精神疾病及情緒管理等課程,這樣在進入青春期後,若生活或課業壓力太大時,知道如何去宣洩自己的情緒,也能用同理心及接納的態度去和別人相處。
不只小如,孫小姐也是從台灣「家連家」家屬教育課程中,了解到精神疾病的成因及症狀、藥物副作用、如何與患者溝通、如何預防復發、處理危機、照顧患者、認識社區資源、了解患者權益等。最重要的是,他們並不孤單,有一群熱心志工、學者、團體等陪伴他們。
一名五十五歲的王先生就說,他曾經想殺掉孩子,再結束自己的生命算了,直到來上「家連家」的課程,學到照顧、溝通和善待自己的技巧,才感到他未來的人生是光明的。
台北大學社工系副教授魏芳婉指出,家連家的意思是Family Link Family之意,希望協助家有躁鬱症、精神分裂症或重度憂鬱症的家屬,透過不斷學習,讓自己更有能量去關心自己的家人和別人,甚至成為「種子老師」,幫助其他家屬也能走出悲情,迎向光明。
台北大學將在8月1日起,每星期日上午十時至十二時及下午三時至五時,各開一班為期八週的課程;中華民國康復之友聯盟則從8月13日起,每周五晚間或星期六上午各開一班,同樣也是有八堂課,歡迎有需要者與康復之友聯盟或北縣康復之友協會連繫。
躁鬱症 週期性精神疾病 精神分裂症 出現幻覺妄想
中華民國康復之友聯盟理事長,也是署立玉里醫院院長邱獻章強調,任何精神疾病都需要經過醫學診斷,並非民眾自己認定。精神疾病主要是腦部功能失調引發,如果患者在急性發作期未接受藥物等治療,確實是會有異常表現,但也不必害怕、排斥或保護他們。
所謂躁鬱症是一種週期性精神疾病,患者必須具有兩項或以上的躁症症狀,且持續最少一星期,而鬱症的症狀至少出現一項,並持續二星期或以上。
躁症的主要症狀包括情緒異常興奮、暴躁、極度自信、固執、思想跳躍、注意力難以集中、想法誇張、覺得自己可以控制全世界或做大事、愛說話、言語急促、揮霍金錢、衝動魯莽、可以持續數天不睡覺、性慾旺盛、食慾增加但體重下降。
鬱症的表現則是情緒低落、無故哭泣、感到無助、絕望、悲觀、有強烈自殺傾向、幾乎對所有事物失去興趣、社交退縮、失眠或嗜睡、性慾減退、食慾不振或突然變得愛吃東西、常覺得疲倦;若有這些負面想法、症狀持續超過二星期以上,就有可能是憂鬱症患者。
若出現幻覺、妄想、與現實生活完全脫離,例如堅信自己被監視、被謀害、相信自己可以得到神明的特別指示、說話語無倫次或答非所問,或明明在敘述一件傷心的事,卻一直笑的異常反應;對「我是誰」有疑惑,甚至感覺身體不存在或脫離軀殼等;有的人可能會出現不斷洗手、洗衣服等強迫症達一個月或以上,且大部分時間都有出現此類症狀者,可能是精神分裂症患者,但是他們也可能出現表情木訥、社交退縮、失去動力、語言表達能力下降等症狀。
記者羅碧╱整理 (//www.dajiyuan.com)